中国古代十五种奇葩兵器,形状怪异的冷兵器(图片)

05-25

古代兵器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18种冷兵器。对于每个习武者来说,能够熟练掌握这十八般兵器,就意味着达到了极高的武术境界。

而对于中国漫长的冷兵器发展史来说,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我国武术流派众多,许多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拳种器械等武术传承,如果加上这些武术流派的各种奇门兵器和各式暗器,其总数恐不下数百种。

今天,我们不谈十八般兵器,谈谈从古至今的奇门兵器。(资料大部分来源于《中华武术大辞典》)

1.龙头杆棒

武术稀有兵器之一,属软兵器类。该器械全长约2米,械身为软索,一端系龙头,一端系锥。

其械可抡可舞,可放可收,可缠可卷;能长能短,长能遥攻击远,近可短打紧防;能单能双,软硬兼施,方法多样,特点突出。

用法有劈、砸、抛、云、缠、架、撩等。同时,又类似短兵器中的双匕首,扎、刺、戳,得心应手,左右并用。

旧时龙头上铸有钢针,内可藏神箭、钢珠,故作为暗器。现代新制杆棒之软索套有金属软管,称"蛇管"。龙头内无针箭。

2.铁尺(笔架叉)

笔架叉,又名“铁尺”最初流传于福建永泰等地,后传入日本,日本人为了便于携带和出击,掰掉了一个齿,起了个名字叫“十手”,克制武士刀很管用。

因其形似笔架而得名。可作为短兵器,也可作为暗器使用。其形如圆柱、圆楞、尺,四面不内陷,上粗下细,两侧有向上旁枝或两侧没有向上旁枝,易于携带,可暗于腰间,通常双手各持一支,所以也称为“双铁尺”。中柄有六棱柱形、八棱柱形、圆柱形,头有点穴为主的圆头和刺杀为主的尖头。

▲日本十手

可正持或反手持。旁枝多用于格挡时卡住对方的兵器,因此对付刀剑或更长兵器有较大的优势。铁尺大约起源于唐宋时期,为我国衙役捕快的常用武器,易于携带,可暗于腰间。在武侠小说中为普通捕快的标准装备。

3.铩:

铩身与铍一样,尖锋两刃,形似短剑,不同处在于茎部与筒之间附有镡,两端外伸向上弯作钩状,使铩具有一定的防护效能。

4.峨眉刺

峨眉刺,其长约30公分,系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中间有一圈环套在双手中指上,手腕一抖可在手中转动,运动方法以穿、刺、扔、挑为主,主要用于黑夜格斗和水中格斗的暗器,亦用于水中刺杀和刺穿船底。

5.鸡刀镰

鸡刀镰, 心意门双器械之一,亦称拥花腰子,流传于山西,相传为心意拳创始人姬龙峰所创。全长约80厘米,包括镰身、鸡嘴、鸡冠、镰刃、镰脊、镰格、镰柄、镰首。其特点:小巧轻便,顺形应势,借力里钻,能攻能守,利于近战,既可单练也可和长、短等器械对练。基本技法有:拉、带、挂、挎、钩、缠、啄等。

6.跨虎拦

跨虎拦为鸳鸯拳武术双器械,长3尺4寸,前端似剑成十字交叉有对称两钩,相距6寸。下端护手处侧出一月牙,月圈口9寸,尾端鐏似矛头。。为双短器械,形状似钺。全套共44式。主要动作有:农夫开山、金蝉入地、猛虎拦路等。方法有:架、托、劈、拦等。特点:双手运使,方法清晰、身随步活、随走随变。主要流传于沈阳一带。

7.钩鎌枪

最早于春秋时期出现,后多用于战场。枪长七尺二寸,其中枪头为八寸。枪头上尖锐,其下部有侧向出色之倒钩,钩尖内曲(不内曲则与古代卜字戟一样)。枪杆长六尺,粗圆径为四寸,以木制成,杆尾有铁鐏,长四寸。钩鎌枪的枪头和通常蛇矛一样,以刺为主来杀伤敌人,周围面的倒钩则既可以用来砍杀敌人,也可以钩住敌人,有用防止敌人奔逃。钩虽然起到辅佐杀敌作用,可是也具有防止枪尖刺入过深的作用。

8.子午鸳鸯钺

子午鸳鸯钺是八卦掌门派的独特兵器。由清代八卦门宗师、狂热的武器发明家,农民军的资深卧底、王府特级厨师董海川所创,此器双钺互抱,形似阴阳鱼,又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练时开合交织,不即不离,酷似鸳鸯,故名“子午鸳鸯钺”亦名“日月乾坤”、“鹿角刀”。

此器除手柄外,前后左右都是刃。子午鸳鸯钺的招法由八卦掌法衍化而成,它步走八方,运动中求变化,并随心所欲,变化万端,易攻难防。

基本动作有猛虎出柙、鹞子钻天,狮子张口、黑熊反背、大蟒翻身、猿猴坐润、大鹏展翅、青龙入海等;其基本技法讲究勾挂擒拿、拉割挑扎、削攒劈剁、抹撩带化等十六字。其运动特点表现为转旋连环、舒缩翻绕、灵闪巧变。此器善于以短取长。对练套路有:鸳鸯钺对剑,鸳鸯钺擒枪。

八卦门中还出现过八卦风火轮、八卦钩镰剑,子午鸡爪锐等奇怪的兵器,且流传至今,据说都为董海川所创。子午鸳鸯钺曾经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出现过。

9.乾坤日月刀

乾坤日月刀是四门拳械具有代表的器械之一。全长约两米左右(可根据习练者本人的身高可长可短), 它由两头相同的弧形刀和中段一对护手月牙组合而成,故又称护手双头刀。也有叫六合双头刀。

其两端弧形利刃取象为日器械中段一对月牙护手取象为月,乾坤象征天地阴阳故取名乾坤日月刀。六合双头刀来历因此刀为双头在实战运用时以左右手刀法相互结合运用,技法以前后左右上下攻防,故也称六合护手双头刀。

10.月牙刺

武术双器械之一。手柄的两端带刺,柄的一侧由横梗连接一有刃的月牙刀。演练时双手各持一械,要求保持月牙锋口始终朝外。其特点是灵闪巧变,善于以短取长。基本技法有:穿、刺、拨、挑、架、撩等。

11.判官笔

武术杂兵械之一,属暗器类。又称状元笔。

器形似笔,笔头尖细,笔把粗圆,也有两端均为笔头的,笔身中间有一圆环,形状比较接近峨眉刺,环套在手指笔可以旋转,还有的只是一端有笔头在笔的尾部有环也是可以让笔旋转的。

笔长约20厘米——30厘米,前端稍重于后端,多以硬木或金属制成。

主要用法有穿、点、挑、刺、戳等。动作招势有穿喉、仙女引针、白猿献果、叶底偷桃,双蝶舞花等。

11.铍

如果你以为这个是剑,那就是大大的误会了。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

12.拦面叟

拦面叟是戳脚翻子门的武术器械之一,其实就是铁质长杆大烟袋。

拦面叟的整体是由烟袋锅,烟袋杆,烟袋嘴三部分组成。它的运动技法是由两部分相辅相成的。

它的上部分是烟袋锅,其技法为:劈,砸,撩,扣。挂,搂,绞,带。它的下部分是烟袋嘴,它起着点穴撅的作用。其技法为戳,点,挑,推,拦等。

13.杆子鞭

杆子鞭,回族武术器械之一。杆子鞭又称虎尾鞭,铁稍子,流传于西北、河北地区。由于是棍,鞭结合,杆子鞭的演练形成一套特有的技法。最基本的动作是正摇和反摇,通过木杆的轻抖摇摆来加大绳鞭的抡甩力度。

攻守动作中有劈,扫,抡,砸,挂,缠,抽,绞等各种招式,习练起来左右生风,鞭稍呼啸而至。让人眼花缭乱。杆子鞭的最大特点是延长了兵器的防卫距离和攻击方位。武林中素有“棍扫一大片”,“鞭梢打四面”之说,杆子鞭则棍,鞭合一,集两者之优长而;联贯使用,距敌于丈尺之外。

尤其是那种前后兼顾,铺天盖地的抡甩招式,更能够阔扩大兵器攻守的覆盖范围,并可产生以少打多,以近打远的奇特效果。杆子鞭亦可近打,近身时常用手握住镖头和棍身,以棍法护体格斗,对抗之间,可以根据对手的位置而抛出镖头,快速击中目标。如此以来,棍,鞭与绳镖的攻击特点全都集中到一副“杆子鞭之中,可谓得心应手。

14.橛:

武术器械之一,短棍式兵械。由棒棍演化而来的武术双器械,以坚木制成,长约1.5米。圆柱形,一端粗、一端细。粗端为把,直径约5厘米;细端为梢,直径约3厘米。形似筷子。粗端有似马鼻子的小孔以穿穗。

演练时,两手各持一械,握粗端。技法主要有:刺、劈、杵、截、扫、抖等。 此外,还有“羊角橛”、“拦门橛”,形制同上,略短,全长约1米,是在全长三分之二多点之处的木棒上装有一牛角或羊角或金属尖,另一端系一牛皮索套而成,增加了橛梢的硬度和戳击强度。

一般两手各持一橛演练,称为“双橛”。近代习练者多在梢端或羊角与棍之连接处钻一小孔,系以红缨或彩穗。练习时,将牛皮索套在手腕上,再握紧棒端。

15.龙头大铡刀

龙头大铡刀是气功长拳门的独特兵器。气功长拳门吴氏兄弟受包青天中龙头铡的启发,创造的勉强能称为器械的产品。

大铡刀形制为龙头鱼尾,但又不失铡刀型制,全长180—200厘米,把为扁方型握把,握把处长130厘米左右,活动空间较大。

龙套化铡刀内似蛟龙出海,口吐八卦太极图为阴阳鱼,展现出神龙之威,铡刀尾部为鱼尾形,中有一古钱币图形,更彰显出没啥不能没钱的道理,龙头鱼尾之形既彰显出鱼化龙的时间久远,又不失其钩挂撩砍之功能。

随后,在实用与表演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下,以八卦刀、双手剑、苗刀、方天画戟的套路为基础,吸取八卦刀的飘逸、双手剑的巧妙、苗刀的威猛、方天画戟的霸气,创编了两套风格新颖、独特的龙头大铡刀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