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丁香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丁,有钉之义。因其药材形似小钉,故名丁子香,简称丁香。又名公丁香、雄丁香、支解香。

  【药材历史考证】丁香的花蕾,称公丁香或丁子香,其始载本草为《雷公炮炙论》。丁香的果实,名舌香或母丁香。鸡舌香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新修本草》云:“鸡舌树,叶及皮并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枣核,此雌树也,不入香用。其雄树虽花不实,采花酿之以成香。出昆仑及交、爱以南。”《开宝本草》云:“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凋。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本草图经》曰:“京下老医或有谓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香,击破有解理如鸡舌,此乃是母丁香。”《本草图经》又曰:“今惟广州有之。木类桂,树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丁香相符,其中花蕾入药为丁香;果实入药为母丁香或鸡舌香。

  【植物形态鉴定】常绿乔木,高达12m。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革质,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5~12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全缘,侧脉多数,平行状,具多数透明小油点。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有浓香;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萼筒长1~1.5cm,先端4浅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或稍带淡紫色,基部筒状,较萼稍长,先端具4裂片,花蕾时作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成4束与萼片互生,花丝丝状,花蕾时向内弯曲;雌蕊1枚,子房下位而与萼筒合生,2室,花柱锥状,细长。浆果椭圆形,长1~2.5cm,宽0.5~1cm,红棕色,先端有宿存萼片,香气浓烈。种子数粒,长方形。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3~5mm,花瓣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7~14mm,直径3~6m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药材显微鉴定】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m;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形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生境分布】原产印尼的摩鹿加岛及坦桑尼亚的桑哈巴尔岛。现主产于坦桑尼亚的桑哈巴尔岛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我国海南省及雷州半岛等地有栽培。

  【采集加工】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能功用】辛,温。归脾经、胃经、肺经、肾经。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内服:1~3g,水煎服。本品与郁金相畏,不宜同用。

  【附注】置凉干燥处贮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