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母丁香

  【药材来源鉴定母丁香为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又名舌香、雌丁香。

  【药材历史考证】丁香的花蕾,称公丁香或丁子香,其始载本草为《雷公炮炙论》。丁香的果实,名鸡舌香或母丁香。鸡舌香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新修本草》云:“鸡舌树,叶及皮并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枣核,此雌树也,不入香用。其雄树虽花不实,采花酿之以成香。出昆仑及交、爱以南。”《开宝本草》云:“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凋。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本草图经》曰:“京下老医或有谓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香,击破有解理如鸡舌,此乃是母丁香。”《本草图经》又曰:“今惟广州有之。木类桂,树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丁香相符,其中花蕾入药为丁香;果实入药为母丁香或鸡舌香。

  【植物形态鉴定】该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近成熟果实。果将熟时采摘,晒干。

  【药材性状鉴定】果实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5~2.5cm,直径0.4~1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细皱纹,顶端有4片宿存的齿状萼片,向内弯曲,在花萼内方有一凹痕,为花瓣除去后的痕迹,中间有一凸起的小柄,为残留花柱,基部有果柄痕。果皮与种皮呈壳状,革质。种仁倒卵形,显油润,棕色或暗棕色,由两片肥厚的子叶抱合而成,子叶形如鸡舌,故名鸡舌香,中央具一明显的纵沟,内有一胚根呈细杆状。质坚硬,难破碎。气微香,味辛辣。

  【药材显微鉴定

  (1)该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单粒长卵形、类贝壳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4~35μm。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淡黄棕色,多呈长梭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偶有分枝状,直径14~88μm,层纹较密,孔沟明显。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直径7~43μm。偶见草酸钙小方晶,油室多破碎。

  (2)取该品粉末1.5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母丁香对照药材1.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生境分布】原产印尼的摩鹿加岛及坦桑尼亚的桑哈巴尔岛。现主产于坦桑尼亚的桑哈巴尔岛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我国海南省及雷州半岛等地有栽培。

  【采集加工】果实将成熟时采收,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研末调敷或作栓剂。

  【性能功用】本品有温中散寒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心气痛,胃寒呕逆,小儿冷疳,风冷牙痛,口臭,妇人冷。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