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q
蚯蚓

拼音Qiū Yǐn

别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出处《本经》

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原形态①参环毛蚓

性状①广地龙

化学成分各种蚯蚓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广地龙含G-羟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以及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胆碱,胍等。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及时捞出,晒干,切段。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注意①《药对》:"畏葱、盐。"

复方①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饺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上一篇:蛴螬
下一篇:蚯疽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