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l
雷丸

以下是《中国药典》里面关于雷丸的相关记录

拼音Léi Wán

英文名OMPHALIA

别名竹苓、雷实、竹铃芝

来源本品为白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 的干燥菌核。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鉴别(1)本品粉末淡灰色。菌丝粘结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块,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棕红色。散在的菌丝较短,有分枝,直径约4μm。草酸钙方晶细小,直径约至8μm,有的聚集成群。加硫酸后可见多量针状结晶。

炮制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

性味微苦,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一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一日3次,连服3天。

贮藏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雷丸的相关记录

拼音Léi Wán

别名雷矢(《范子计然》),雷实(《吴普本草》),竹苓(《纲目》),竹林子、竹铃芝(《中药志》),木连子(《广西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

原形态菌核体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径0.8~2.5厘米,罕达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细密的纵纹;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蜡白色,半透明而略带粘性,具同色的纹理。越冬后由菌核体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

生境分部多寄生于病竹根部。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亦产。

性状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

药理作用①驱绦虫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或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扑或煎水洗。

注意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复方①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一钱匕药,稀粥调半钱服之。(《经验前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雷丸,其主杀三虫,白虫、寸白自出者,肠胃湿热甚也。逐毒气,胃中热邪气,恶风,汗出,皮中热结积者,肠胃邪热盛也,苦寒能除二经(手足阳明)湿热邪气,则上来诸证自除。作摩膏治小儿百病者,以小儿好食甘肥,肠胃类多湿热虫积,苦能杀虫除湿,咸寒能清热消积,故主之也。《别录》又云,久服令人阴痿,正见其过于苦寒,偏至之气,能令阳道痿也。""除杀虫外,它用甚稀。"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上一篇:雷五加
下一篇:零陵香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