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的鉴别方法

【鉴别中药材名】雷丸

【雷丸的来源鉴别】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 et Mass.[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别名竹苓。雷与累音近。陶弘景释其名日:“累累相连如丸”,故名雷丸。李时珍释其名日:“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

【雷丸的历史考证】雷丸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云:“今出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新修本草》云:“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出,无相连者。”李时珍释其名日:“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李时珍又日:“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据以上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雷丸相符。

【植物形态鉴别】菌核呈不规则坚硬的球形或块状,直径1~3.5cm,表面紫褐色至黑棕色,具细密的纵纹;凹陷处有时可见一束菌索,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白色至灰白色,稀橙褐色。薄切片呈半透明状,略黏。越冬后由菌核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因其寿命短而不易见到。

【雷丸的性状鉴别】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雷丸的显微鉴别】本品粉末淡灰色。菌丝粘结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块,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棕红色。散在的菌丝较短,有分枝,直径约4lum。草酸钙方晶细小,直径约至8um,有的聚集成群。加硫酸后可见多量针状结晶。

【雷丸的理化鉴别】刮取本品外层黑褐色菌丝体少量,加氢氧化钠试液1滴,即显樱红色,再加盐酸使呈酸性,则变黄色。

【生境分布】多生于竹类的地下根茎旁,有时也生于油桐棕榈等树的根际。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等省亦见。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饮片炮制】洗净,晒干,研粉备用。或用冷水洗净,润软,切薄片,晒干。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

【性能功用】微苦,寒。归胃、大肠经。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内服:15~21g,研粉服用,每日2~3次,饭后用开水调服,连服3天。本品不宜人煎剂。

【附注】置凉干燥处贮藏。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