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b
薄荷

以下是《中国药典》里面关于薄荷的相关记录

拼音Bò He

英文名HERBA MENTHAE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干。

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鉴别(1) 本品叶的表面观: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约至90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及柄部均为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常弯曲,壁厚,微具疣状突起。下表皮气孔多见,直轴式。

炮制除去老茎及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本品多为5~8mm的短段,墨绿色、紫棕色或灰褐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ml/g) 。

性味辛,凉。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用法用量3~6g,入煎剂宜后下。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着,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病症。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薄荷的相关记录

拼音Bò He

别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家薄荷全草。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原形态①薄荷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辛,凉。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注意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复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简便单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薄荷的相关记录

拼音Bò He

英文名Wild Mint,Herb of Wild Mint, Peppermint

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

出处出自《雷公炮炙论》。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原形态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茎,深入土壤可至13cm,质脆,容易折断。茎锐四棱形,多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着。单叶对生;叶柄长2-15mm;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长级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布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花时径约18mm,愈向茎顶,则节间、叶及花序递渐变小;总梗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2mm以下,具缘毛;花柄纤细,长2.5mm,略被柔毛或近无毛;花萼管状钟形,长2-3mm,外被柔毛及腺镤,具10脉,萼齿5,铗三角状钻形,长约0.7mm,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较大,其余3片近等大,花冠喉内部被微柔毛;雄蕊4,前对较长,常伸出花冠外或包于花冠筒内,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药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小是对果长卵球形,长0.9mm,宽0.6mm,黄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窝。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沟旁,路边及山野湿地,海拔可高达3500m。

栽培生物学特性 薄荷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海拔2100m以下地区都可以生长,而以低海拔栽培,其精油和薄荷脑含量较高。喜温暖、湿润气候。根茎在5-6℃可萌发出薄荷脑含量较高。喜温暖、湿润气候。根茎在5-6℃可萌发出苗,植株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根茎具有较强的耐寒力,如土壤保持一定湿度,冬季在-30--20℃的地区仍可越冬。喜阳光,不宜在荫蔽处栽培,薄荷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湿润的夹沙土或油沙土较好。土壤pH5.5-6.5为宜,微碱性的土壤也能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茎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柔毛,下表面在扩大镜下可见凹点状腺鳞。茎上部常有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萼齿狭三角状钻形,微被柔毛;花冠多数存在,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残香气,味辛、凉。

化学成分薄荷鲜叶含渍1%-1.46%,油中主成分为左旋薄荷醇(menthol),含量62.3%-87.2%,还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 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α-及β-蒎烯(pinene),β-侧柏烯(β-thu-jene),3-戊醇(3-pentol),2-已醇(2-hexanol),3-辛醇(3-octanol),右旋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及桉叶素(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1]。又含黄酮类成分:异瑞福灵(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薄荷异黄酮甙(methoside);有机酸成分:迷迭香酸(lu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2];氯基酸成分: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ala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ine)和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赖氨酸(lysine)[3]。最近,又从叶中分阶段得具抗炎作用的以二羟基-1,2-二氢萘二羟酸为母核的多种成分:①1-(3,4-二羟基苯基)-6,7-二羟基-1,2-二氢萘-2,3二羟酸[1-(3,4-dihydroxyphenyl)-6,7-dihydr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ylic acid],②1-(3,4-二羟基苯基-1,2-二氢萘-2-羟酸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薄荷水煎剂1:20 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毒性毒性:薄荷脑大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为2.0g/kg。薄荷脑对大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为2.0g/kg。同属植物圆叶薄荷和欧薄荷的稍油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641.1±2.4mg/kg 和 437.4±18.3mg/kg。

鉴别理化鉴别 (1)取叶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所得油状升华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红色。(检查薄荷脑)(2)薄层色谱 取全草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摇数分钟,施置3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薄荷脑对照品配成每1ml含2mg的石油醚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苯-醋酸乙醇(19:1)展开约15cm,取出,晾干后,喷以2%香草西藏硫酸溶液-乙醇(2:8)的混合溶液,于100℃烘约5-10min。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味辛;性凉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不可久煎,宜作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先或捣汁涂敷。

注意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复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简便单方》)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明目经验方》)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圣惠方》薄荷丸)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蟑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方》)⑤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普济方》)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本事方》)⑦治蜂虿螫伤:薄荷贴之。(孟诜《必效方》)⑧治火毒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法频涂。(《医说》)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闽东本草》)

各家论述1.《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薄荷油
下一篇:薄柱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