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龙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地龙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 Perrier)的干燥体。又名蚯蚓。蚯蚓,由丘引二字演化而来。该动物粪便累积在地上如小丘,其爬行时先将身体的后段收引,再使前段伸出,一伸一引,蠕动前进,故名蚯蚓。因其通常生活于地下,暴雨前即出现在地面上,能够预知天气晴,故又名地龙。因其主产于广东、广西,故名广地龙。

  【药材历史考证】本品原名“白颈蚯蚓”,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又名之土龙。《药性论》名之地龙子。《本草图经》云:“白颈蚯蚓,生平土,今处处平泽皋壤地中皆有之,白颈是老者耳。三月采,阴干。一云须破去土盐之,日干。方家谓之地龙。治脚风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曾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既愈,服之不辍,至二十余日,而觉躁愦乱,但欲饮水不已,遂至委顿。凡攻病用毒药已愈,当便罢服也。”《本草纲目》云:“今处处平泽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蛰结,雨则先出,晴则夜鸣。”根据以上本草所记载的分布及生活习性考证,应包括钜蚓科、正蚓科多种动物。

  【动物形态鉴定】长圆柱形,前端稍尖为口,后端浑圆,有横裂的肛门。体长150~370mm,宽6~12mm。背部紫灰色,腹部稍淡。全体表面由一百多个环节组成,除生殖环带外,每环节上均有一圈灰白色刚毛。在14、15、16三节处,生殖时产生生殖环带,环带闭合呈戒指状,无刚毛。在环带腹面(14节)正中,有一个雌性生殖孔。在18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浅皮褶,中间有一对乳头状突起的雄性生殖孔。在6~9各节间,还有3对受精囊孔。

  【药材性状鉴定】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环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雌生殖孔在第十八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8/9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药材显微鉴定】广地龙(参环毛蚓)粉末:淡灰色或灰黄色。①斜纹肌纤维无色,少数淡棕色,肌纤维易散离或相互绞结,大多弯曲或稍平直,直径4~36(~66)μ,m,边缘常不整齐,有的局部膨大,明暗相间纹理不明显。②表皮黄绿色或黄棕色,细胞界限不明显,有暗棕色色素颗粒,散在或聚集成条状、网状。③刚毛少见,常碎断散在,淡棕色或黄棕色,中部直径34~63μm。先端多钝圆,表面可见纵裂纹。

  【药材理化鉴定

  【生境分布】喜穴居潮湿腐殖质多的土壤中,体色因环境不同而异,具有保护色的功能。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

  【采集加工】春季至秋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能功用】咸,寒。归肝经、脾经、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症。内服:4.5~9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

  1.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霉,防蛀。

  2.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记载,作为地龙入药的还有同科动物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体。习称“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其药材性状鉴别:长8~15cm,宽0.5~1.5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受精囊孔3对,在6/7至8/9节间。第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第18节有一对雄生殖孔。通俗环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状或阴茎状;威廉环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