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c
蝉花

以下是《全国中草药汇编》里面关于蝉花的相关记录

拼音Chán Huā

别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

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t Br.,以子实体入药。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用于惊痫,心悸,小儿夜啼,久翳不退,疟疾。

备注(1)民间亦认为功同蝉蜕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蝉花的相关记录

拼音Chán Huā

别名虫花(《四川中药志》)。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的分生孢子阶段即蝉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蝉幼虫的干燥体。6~8月间,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干。

原形态孢梗束丛生,由蝉幼虫的前端发出,新鲜时白色,高1.5~6厘米;柄分枝或不分枝,粗1~2毫米,有时基部连接,顶部分枝并有粉末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方卵形,两端稍尖,6~9×2~2.5微米,往往含2个油滴。

生境分部产浙江、四川、云南、江苏等地。

性状带菌的干燥虫体,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厘米,径约1~1.4厘米,形似蝉蜕,头部有数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或有分枝,长约2~5厘米,质脆易断。虫体表面棕黄色,大部为灰白色菌丝所包被,折断后,可见虫体内充满粉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气微香。以具孢梗束、个大、完整、肉白、气香者为佳。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蝉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研细用之。"

性味《证类本草》:"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①《证类本草》:"主小儿天吊,惊痫,瘈疭,夜啼,心悸。"

备注大蝉草子囊壳阶段的子座与寄主山蝉幼虫的干燥体亦入药用,称独角龙、乌角尖,常见于蝉花药材中。虫体同前种,头部具1~2枚棒状子座,或有分枝,长3~7厘米,径3~4毫米,黑褐色,顶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数细小点状突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蝉花的相关记录

拼音Chán Huā

英文名Cicada Slough

别名虫花、冠蝉、蝘花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1.《本草图经》: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西人有GUI至都下者,医工云,入药最奇。

来源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蝉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蝉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虫体。

原形态1.蝉棒束孢菌 孢梗束丛生,由寄主的前端生出,新鲜时白色,高1.5-6cm;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径0.1-0.2cm,基部有时联接,顶部分枝并布有一层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方卵形,两端稍尖,(6-9)μm×(2-2.5)μm,常含有2个油球,透明无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蝉幼虫上。

性状1.性状鉴别 (1)蝉棒束孢菌 本品由虫体与其头部长出的孢梗束组成。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cm,直径1-4cm,表面棕黄色,大部为灰色菌丝所包被,头部丛聚孢梗束。孢梗束分枝或不分枝,长1.6-6cm,分结实部和柄部;结实部长椭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长5-8mm,直径2-3mm,折色粉状,柄部直径1-2mm,褐色至黑褐色。质脆,易折断,虫体内充满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气微香,味淡。

化学成分大蝉草果实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组成。虫体部分含多糖CI-5N、CI-P及CI-A。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 大蝉草多糖(galactomannan)有抗肿瘤作用。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蝉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研细用之。

性味甘;寒;无毒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明目退翳。主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咽痛;单板机疹初期;疹出不畅;小儿惊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夜啼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1.《证类本草》:主小儿天吊,惊痫,夜啼,心悸。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蝉蜕
下一篇:蝉翼藤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