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全国中草药汇编》里面关于水银的相关记录
拼音Shuǐ Yín
别名汞
来源为液态金属汞,天然汞矿不甚多见,通常系用辰砂矿石加热蒸馏而得。
性味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杀虫,灭虱。用于皮肤疥疮,顽癣;灭头虱。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不宜内服。
注意孕妇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水银的相关记录
拼音Shuǐ Yín
别名白澒(《淮南子》),姹女(《参同契》),汞(《别录》),铅精、流珠、赤汞、砂汞(《石药尔雅》),灵液(《纲目》),活宝(《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本经》
来源为一种液态金属。主要由辰砂矿炼出,少数取自自然汞。通常用辰砂矿石砸碎,置炉中通空气(或加石炭及铁质)加热蒸馏,再经过滤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见。
原形态①辰砂,详"朱砂"条。
生境分部产贵州、广西,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性状在常温下为不透明的重质液体,全体呈银白色,微有亮光,极易流动或分裂为小球,流过处不留污痕,遇热易挥发。以银白色、光亮、流动灵活、在纸面流过处无痕迹者为佳。不溶于水、乙醇、盐酸。能溶于硝酸、热浓硫酸中,形成汞盐。加白垩或脂肪可研至极细。能与多种金属形成合金。
炮制同脂肪研成细粉或油膏用。
性味辛,寒,有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杀虫,攻毒。治疥痹,梅毒,恶疮,痔瘘。
用法用量外用:和它药研末调敷。
注意大毒之品,不宜内服,孕妇尤忌。外用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免中毒。
复方①治疥癣疮,经年不差:水银一两,白矾一两,蛇床子一两,雄黄一两,闾茹末一两。上药,入炼了猪脂半斤,都研侯水银星尽,便用敷之,日三两上。(《圣惠方》水银膏)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水银的相关记录
拼音Shuǐ Yín
英文名Mercury
别名白澒、姹女、澒、汞、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
出处出自1.《本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一种液态金属。主要由辰砂矿炼出,少数取自自然汞。
原形态1.辰砂 三方晶系。晶体成厚板状或菱面体,在自然界中单体少见,多呈粒状、致密状块体出现,也有呈粉末状被膜者。颜色为朱红色至黑红色,有时带铅灰色。条痕为红色。金刚光泽,半透明。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断口呈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2.5。比重8.09-8.2。性脆。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产于辰砂矿的氧化带,常成小珠球存在于矿脉及岩石的洞隙内和浮土中。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在常温下为质重液体。银白色;不透明;具金属光泽。易流动或分裂成小球。遇热易挥发,357℃成气体,在-39℃时凝固成锡样固体。不溶于水、乙醇、盐酸;能溶于硝酸、热硫酸中,形成汞盐。无臭。以银白色、具光泽、流动灵活、在光滑纸面上流过无遗留污痕者为佳。
化学成分为单体金属元素汞(Hg),并含有微量的银。
药理作用1.元素汞不引起药理作用,解离后的汞离子能与疏基结合而干扰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元素汞不能自肠胃道吸收,但其表面暴露于空气中时可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因而吞食后有时可引起轻度泻下、利尿。吞食水银的人,大多数并无症状,水银自粪便排出,少数人可有某些症状,而极少数(敏感或其他未知原因)可引起立即死亡。
毒性汞剂对消化道有腐蚀作用,对肾脏,毛细血管均有损害作用。急性中毒多半由误服升汞引起,有消化道腐蚀所致的症状,吸收后产生肾脏损害而致尿闭和毛细血管损害而引起血浆损失,甚至发生休克。早期应用二巯基丙醇及其他对症措施,多数有效。慢性中毒一般见于工业中毒,发生口腔炎和中毒性脑病,后者表现为忧郁、畏缩等精神症状和肌肉震颤。
鉴别取本品约1g,加硝酸与蒸馏水的等容混合液20ml,使其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试验:(1)取本品硝酸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黄色沉淀。(检查汞盐)(2)取本品硝酸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调至中性,加碘化钾试液,即生成猩红色沉淀,能在过量的碘化钾试液中溶解,再以氢氧化钠试液碱化,加铵盐即生红棕色的沉淀。(检查汞盐)
炮制1.同脂肪研成细粉或油膏用。
性味辛;寒;有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杀虫;攻毒。主疥癣;梅毒;恶疮;痔痿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擦。
注意1.大毒之品,不宜内服,孕妇尤忌。
复方水银膏《圣惠方》:癣疮;小升丹《验方》:
各家论述1.《纲目》: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煅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银但不可服食尔,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同黑铅结砂则镇坠痰涎,同硫黄结砂则拯救危病,此乃应变之兵,在用者能得肯綮,而执其枢机焉。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