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膏

石膏

红石膏和寒水石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红石膏在《吴普本草》里就已经记载过,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在中医上认为具有清热降火、利窍、消肿的功效和作用,在食用红石膏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性较大性较大的人群是不能食用本品药材的。

红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红石膏具有清热降火、利窍、消肿的功效。对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烫伤都有良好的作用。

红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发热烦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外用治烧烫伤。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发热烦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外用治烧烫伤。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食用红石膏对入心、胃、肾一、《纲目》:入肾走血、《本草新编》:入胃、《本草撮要》:入手足少、太阴、阳明有好处,辛、咸,寒性较大红石膏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本味药材用量在3-5钱[钱]古代的重量单位,10钱=1两,1钱等于现在的3.12克或3.72克,或将本味中药材做成丸剂或者散剂使用。外用,把药磨成粉末,再用水冲后服用掺或调敷于患处。食用举例:治五脏六腑积熟,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 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

禁忌

《中华本草》

脾胃虚寒者忌服。

一、《本草经集注》畏地榆

二、《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三、《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中药大辞典》

脾胃虚寒者忌服。

一、《本草经集注》畏地输。

二、《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三、《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全国中草药汇编》

脾胃虚寒者忌服。

一、《本草经集注》畏地榆。

二、《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三、《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概况

生境分部。

一、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

二、方解石 Calcite “方解石”条。

一、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二、方解石 Calcite “方解石”条

药材原始形态

矿物形态详芒硝条。

《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矿物形态石膏及方解石条。

性状

红石膏: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粉红色、略有光泽、表面凹凸不平、侧面有纵纹理。质硬而脆、易砸碎、断面粉红色、有纵纹理。无臭、味淡。

方解石:多呈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无色或黄白色、透明、略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坚硬、易砸碎、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无臭、味淡。

相关记载

一、《纲目》:凝水石其气太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

二、《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及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渴不饥。水肿者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别。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请湿肿满属脾土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

三、《本经逢原》: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治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金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真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备注

一,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此外,本味中药材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

上一篇:四儿风
下一篇:红山茄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