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l
羚羊角

以下是《中国药典》里面关于羚羊角的相关记录

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

英文名CORNU SAIGAE TATARICAE

别名高鼻羚羊

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鉴别本品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状,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质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棱形,3~5层。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着近等径性多边形、长菱形或狭长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显无色透明,其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旋旋旋旋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

炮制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

性味咸,寒。

归经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贮藏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羚羊角的相关记录

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

出处《本经》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

原形态赛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

生境分部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分布新疆等地。产于新疆。

性状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25~40厘米,基部直径约3厘米,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幼枝较少。尖部光圆,弯锥形,光润如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质老的有纵裂纹,无黑尖。角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圆形,坚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上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简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质坚硬。无臭,味淡。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质老、色黄白、有裂纹者质次。

化学成分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毒性按每日2克/公斤给予小鼠7天,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毒性很低。

炮制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渍后,捞出去筋,镑成纵向薄片,晾干。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

用法用量内服:磨汁,3~5分;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各家论述①《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羚羊角的相关记录

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

英文名Antelope Horn

别名泠角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原形态赛加羚羊,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长1-1.4m,体重雄兽为37-60kg,雌兽约29-37kg。头型较特别,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间具槽,鼻孔呈明显的筒状,整个鼻子呈肿胀鼓起,故谓高鼻羚羊。雄羊具角1对,不分叉,角自基部长出后几乎竖直向上,至生长到整个角的1/3高度时,二角略向外斜,接着又往上,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向外,最后二角相向略往内弯。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环棱。角呈半透明状,内蜡色。整个体色呈灰黄色,但体侧较灰白。冬季时毛色显得更淡。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性喜干旱。以各种植物为食,如梭梭,蒿类、羽茅等。一般边食边行。

栽培生活习性 赛加羚羊喜干燥,常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及草原上。冬季为了避风雪,它们就迁往平缓的山间坡地或平原中过冬,夏季晨昏活动,冬季则转为白日活动。活动时一般成30-40只小群,也常见到100-200只以上的大群活动。奔跑时是跳跃式前进,轻捷如飞。

性状性状鉴别 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技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滑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1-16个隆起环脊,中部以下多呈半环,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用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裂纹者为佳。

化学成分赛加羚羊角含角蛋(keratin)磷酸钙,不溶性无机盐,赖氨酸(lys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酪氨酸(tyrosine)等17种氨基酸,并含五种磷脂类成分,即卵磷脂(lecithine)、脑磷脂(cephalin)、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等成分。

药理作用1.镇静和抗惊厥作用:羚羊角水煎液 腹腔注射10-20g(生药)/kg,可显着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延长水合氯醛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液或注射液,也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诱导期缩短。小鼠分别注射羚羊角醇提液10g/kg、水煎剂2g/kg和水解液80mg/kg,均能明显延长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结果表明羚羊角水解后镇静作用大为增强,此外,10%羚羊角煎剂,每只蟾蜍淋巴囊注射0.1g,对吗啡因惊厥的发生率无明显降低,但恢复率显着增加。小鼠灌胃10g/kg,能显着降低咖啡因惊厥率、增加其恢复率,但抗士的宁惊厥的效果不明显,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kg,则可对抗士的宁所致惊厥作用。

毒性按每日2g/kg给予小鼠7天,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毒性很低。小鼠静脉注射4%羚羊角水解液8ml/kg(相当于成人用量的100倍),给药后3小时内活动略有减少,余未见任何异常。小鼠灌胃10%羚羊角煎剂2g/kg,连续给药7天,除体重增长缓慢外,余未见明显改变。

鉴别理化鉴别(1)取粉末0.2g,加氯仿10ml,冷浸48h滤过,滤液水浴浓缩至干,加适量氯仿溶解,取少量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7:3)为展开剂,展距15cm,用硅钨酸试剂喷雾,100℃烘5min,在R10.51处有1斑点。

炮制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渍后,捞出去筋,镑成纵向薄片,晾干。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筋脉拘挛;肝阳头疼眩晕;肝火目赤肿痛以及血热出血;温病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宜单煎2h以上;磨汁或研末,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

注意脾虚慢惊患者禁服。

复方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 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②治中风手颤,DE曳语涩: 羚羊角(镑)一两,犀角(镑)三分,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一两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 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④治阳厥气逆、多怒: 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⑤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掣痛: 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一两五钱,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⑥治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 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羚羊角散)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 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⑧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脯不利,目赤,不得睡卧:羚羊角屑、黄芩、枝子仁、黄连(去须)、川升麻枳壳(敖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⑨治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⑩治眼卒生白翳膜: 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羚羊角散)(11)治痘后馀毒未清,随处痛肿: 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黄耆、金银花各二两,煎汤和服。(《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1.《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老君须
下一篇:羚羊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