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

豆豉

豆豉和淡豆豉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豆豉在《本草汇言》里就已经记载过,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在中医上认为具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的功效和作用,在食用豆豉需要注意的是①,得酰良。

豆豉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豆豉具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的功效。对外感表证;寒热头痛;心烦;胸闷都有良好的作用。

豆豉具有解表、除烦。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食用豆豉对肺、胃有好处,味道较苦、辛,凉豆豉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本味药材用量在5-15克,或将本味中药材做成丸剂或者散剂使用剂。如果只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味中药材,捣烂药材敷于患处,或炒焦将药材磨成粉末状,加水调成糊状,涂抹与患处。食用举例: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如果干品较多也可以自行储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禁忌

《中华本草》

一、《药性论》得XI良。

二、《本草经疏》凡伤寒传人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中药大辞典》

一、《药性论》得酰良。

二、《本草经疏》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概况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人工种植。采收后就可以炮制药材了,继续了解豆豉炮制方法,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纲目》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人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中华本草》

药材原始形态

植物形态详黑大豆条。

性状

本味中药材呈椭圆形、略扁、长0.6-1厘米、直径0.5-0.7厘米。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相关记载

一、《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二、《本草经疏》:豉,惟江右淡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三、《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迭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属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四、《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电。盖烦者阳盛,躁者闭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阻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

上一篇:水麻柳
下一篇:脚鱼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