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k
扛板归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扛板归的相关记录

拼音Kánɡ Bǎn Guī

别名犁头刺藤(《物理小识》),老虎利(《生草药性备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三木棉(《纲目拾遗》),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实图考》),虎舌草(《天宝本草》),有竻犁牛草(《岭南采药录》),刺酸浆(《贵州民间方药集》),眼睛草、有刺鸠饭草(《福建民间草药》),拦蛇风(《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竻(《陆川本草》),有刺粪箕笃(《南宁市药物志》),犁头藤、三角藤(《江西民间草药》),蛇倒退、地葡萄

出处《万病回春》

来源为蓼科植物扛板归全草。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扛板归,又名:贯叶蓼。

生境分部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表面紫红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细直纵纹及众多倒生的刺,节处具托鞘碎落的环痕。折断面近方形,纤维性,黄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叶片多已脱落,残留的叶呈焦黄绿色,多破碎皱缩,质脆易落。花穗着生在顶端,萎落或宿存。气微弱,味淡。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蔗糖约7.48%、还原糖约3.4%,淀粉2.884%)。

性味酸苦,平。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治水肿,黄疸,泄泻,疟疾,痢疾,百日咳,淋浊,丹毒,瘰疬,湿疹,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0.7~1.5两)。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冼。

注意体质虚弱者慎服。

复方①治水肿胀:平地木三钱,雷公藤五钱,车前草四钱,天青地白草三钱,路路通五个。打碎煎服。(《救生苦海》)

临床应用①治疗百日咳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扛板归的相关记录

拼音Kánɡ Bǎn Guī

别名犁头刺藤、老虎利、雷公藤、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河白草、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虎舌草、有竻犁头草、利酸浆、拦蛇风、有刺粪箕笃、犁头藤、三角藤、蛇倒退、有竻火炭藤、大猛脚、五毒草、火轮箭、猫爪刺、蛇牙草、南蛇风、老虎刺、猫公刺、白大老鸦酸、杠板归、豆干草、酸藤、降龙草、蛇见退、水马铃、芽叶蓼、有刺犁头藤、蛇咬草、蛇王藤、串心草

出处出自《万病回春》:扛板归,四、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无。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有子圆黑如睛。治蛇咬伤,又宜扛板归,不拘多少。

来源药材基源:

原形态多年生蔓生草本,长1-2m。全株无毛;茎有棱,棱上有倒钩刺。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凡与叶片等长;托叶鞘叶状,圆形或卵形,抱茎,直径2-3cm;叶片近三角形,长、宽均为2-5cm,淡绿色,下面叶脉疏生钩刺,有时叶缘也散生钩刺。短穗状花序项生或生于上部叶腋,两性花;花小,多数,具苞,苞片圆形,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卵形,果时增大,肉质,变为深蓝色;雄蕊8;花柱3叉状。瘦果球形,暗褐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及村庄附近。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向阳环境,土壤以较肥沃的夹沙土为好。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采收成熟果实,堆放10d左右,在水里搓去果肉,晾干后贮藏备用。春季3~4月播种。耕翻土地,开1.3m宽的畦,按行窝距各33~40cm挖浅窝,每窝播种子5~6粒,1hm2用种子15kg,播后,每窝施拌有人畜粪水的火灰一把,再盖细土约1cm厚。田间管理 苗高15~17cm时进行匀苗、补苗,每窝留苗2~3株。匀苗后,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植株封畦前进行第2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也可适当施用氮素化肥,并在畦上稀疏插立竹丫或小树枝,以供攀缘。

性状性状鉴别 茎细长,略呈方柱形,直径1-5mm;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黄绿色,生有倒生钩状刺;节略膨大,具托叶鞘脱落后的环状痕,节间长0.6-6cm;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髓部或中空。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近等边三角形,淡棕色或灰绿色,叶绿、叶肯主脉及叶柄疏生倒钩状刺。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圆形,花小,多萎缩或脱落。气微,味微酸。

化学成分扛板归全草含山来酚(kaemPferol),咖啡酸甲酯(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倾皮素(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槲皮素-3-β-D-葡萄糖醛酸甲酯(quercetln-3-β-D-glucronide methyl ester),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c acid),白律脂醇(betulin),还含有甾醇脂肪酸酯,植物甾醇β-D-葡萄糖甙(phytosteryl-β-D-gluco-side),3,3’, 4, 4′-四甲基并没食子酸(3,3′,4,4′-tetramethylellagic acid),3,3’-二甲基并没食子酸(3,3’-dimethylellagic acid),内消旋酒石酸二甲酯(di-methyl mesotartrate)及长链脂肪酸酯[1]。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对志贺、斯密茨、福氏和宋内痢疾杆菌的抗菌效价分别为1: 512:1:128,1:64:1:15[1]。此外,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2-5]。

性味酸;苦;性平

归经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主疔疮痈肿;丹毒;瘫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百日咳;瘰疬;痔疾;鱼口便毒;泻痢;黄疸;臌胀;水肿;淋浊;带下;疟疾;风火赤眼;跌打肿痛;吐血;便血;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20~45g。外用:适量,捣量,或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体质虚弱者慎服。

复方1.治水肿胀方(《救生苦海》)。2.治急性扁桃体炎方(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3.治缠腰火丹方(《江西民间草药》)。4.治瘰疬方(《江西民间草药》)。5.治痈肿方(《福建中草药》)。6.治乳痈痛结方(《闽东本草》)。7.治坐板疮方(《王秋泉家秘》)。8.治湿疹、天疱疮、脓疱疮方(《福建中草药》)。9.治慢性湿疹方(《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10.治黄水疮方(《贵阳民间药草》)。11.治下肢关节肿痛方(《福建中草药》)。12.治痔漏主(《江西民间草药》)。13.治附骨疽方(《江西民间草药》)。14.治蛇咬伤方(《万病固春》)。

各家论述1.《物理小识》:治瘰疬,亦可截疟。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扛板归根
下一篇:开口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