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子

荞子

荞子和荞麦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荞子在《千金·食治》里就已经记载过,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在中医上认为具有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的功效和作用,在食用荞子需要注意的是①:,荞麦食之难消,动大药性发药性发热风。

荞子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荞子具有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的功效。对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癌;白沙;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病;烫火伤都有良好的作用。

荞子具有茎叶: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的功效。主要作用为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食用荞子对入脾、胃、大肠一、《得配本草》:入足大、阳明、《本草求真》:入肠、胃、《本草再新》:入脾、肺有好处,味道有点甜味甘、属于性味平和的一味中药材,寒性较大荞子内服,将本味中药材做成丸剂或者散剂使用,或制面食服。如果只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味中药材,研未掺或调敷于患处。

禁忌

《中华本草》

一、《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二、《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三、《品汇精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四、《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五、《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中药大辞典》

一、《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二、《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三、《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四、《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五、《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概况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人工种植。本植物的茎叶养麦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收储藏

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收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原始形态

荞麦,又名: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结果期间7-8月。

禁忌

《中华本草》

一、《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二、《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三、《品汇精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四、《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五、《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中药大辞典》

一、《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二、《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三、《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四、《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五、《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药材原始形态

荞麦,又名: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结果期间7-8月。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

上一篇:马齿豆
下一篇:石白茶
  •  标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