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h
胡黄连

以下是《中国药典》里面关于胡黄连的相关记录

拼音Hú Huánɡ Lián

英文名RHIZOMA PICRORHIZAE

别名假黄连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鉴别(1)取本品粉末0.5g,置适宜器皿中,60~80℃升华4 小时,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针状、针簇状、棒状、板状结晶及黄色球状物。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本品为不规则的圆形薄片,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点状维管束,周边深棕褐色。质脆。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痔疾,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用法用量1.5~9g。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本品与知母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等配伍,可治虚发热,午后潮热;与黄连、芦荟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热等症。

摘录《中国药典》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胡黄连的相关记录

拼音Hú Huánɡ Lián

别名割孤露泽(《开宝本草》),胡连(《本草正义》)。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西藏胡黄连根茎。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杂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形态①胡黄连

性状①胡黄连

化学成分胡黄连根含胡黄连素3.4%和D-甘露醇0.5%,香荚兰酸0.1%,胡黄连醇,胡黄连甾醇0.18%,以及香荚兰乙酮。胡黄连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合物,而是胡黄连苦甙Ⅰ和胡黄连甙的稳定混晶。又含胡黄连苦甙Ⅱ。

药理作用胡黄连水漫剂(1:4)在试管内对蓝色毛癣苗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根的提取物有利胆、抗菌作用,可用于肝炎及尿路感染。

炮制拣去杂质,用清水淘净,捞起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燥湿。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贮藏置干燥处。

复方①治肥疳热:川黄连五钱,胡黄连五饯,朱砂一钱(另研)。上二物为细末,入朱砂末,都填入猪胆内,用淡浆水煮,以杖于铫子上用线钓之,勿着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一分,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食后。(《小儿药证直诀》胡黄连丸)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胡黄连,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泄痢,厚肠胃。伤寒咳嗽者,邪热在手太阴、足阳明也。温疟骨蒸者,热在骨间也。理腰肾、去阴汗者,肾虚湿热下流客之,使热伏肾间也。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者,热则生风,故发惊痫,热在胃口,故不下食也。心主五色,脾胃主肌肉,二经湿热去,则颜色自佳也。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者,无非湿热在肠胃及火在五脏间也。大寒至苦,极清之性,能清热,自肠胃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胡黄连,气味苦寒之至,设使阴血太虚,真精耗竭而胃气脾阴俱弱者,虽见如上诸证,亦勿轻投,即欲用之,亦须健脾安胃等药同用,乃可无弊,填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胡黄连的相关记录

拼音Hú Huánɡ Lián

英文名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别名割孤露泽、胡连、 西藏胡黄连

出处出自《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和胡黄连的根茎。

原形态1.西藏胡黄连 多年生草本,高5-10cm。根茎粗壮,长圆锥形,横走,长15-50cm,节间紧密,常有暗棕色鳞片状老叶及圆柱状支根。叶近基生,常集成莲座状;叶片匙形至卵表,长2-7cm,宽1.5-3.5cm,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窄成短柄,边缘除基部外均有钝锯齿,无毛,干时变黑。花葶自叶丛中生出,高5-15cm,被腺毛,花密集成顶生穗状的圆锥聚伞花序;苞片、花萼均被毛,苞片卵形;萼片4,长5-6mm,其中一裂片几线形,其他4裂片近披针形、狭长圆形至狭长椭圆形;花冠暗紫色或浅蓝色,二唇形,内外具疏柔毛;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2室;胚珠每室多数,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9-12mm,先端4裂。种子多数,长圆形,有光泽,具网眼。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600-4400m的高寒地区的岩石上及石堆中,或浅土层的向阳处。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土质肥沃,适合在高海拔地段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1)西藏胡黄连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2-14mm。表面灰棕以至暗棕色,有突起的芽痕及圆形根痕或细根残基,较粗者具紧密横皱纹,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面淡棕色或暗棕色,有4-10个白色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化学成分西藏胡黄连根茎中含有环烯醚萜糖甙:胡黄连苦甙(picroside)Ⅰ、Ⅱ、Ⅲ、[1],桃叶珊瑚甙(aucubin),梓醇(catalpol);酚甙:盾叶夹竹桃甙(androsin);葫芦素类糖甙:25-乙酰氧基-2β-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0-三羟基-9-去甲羊毛甾-5,23-二烯-22-酮(25-acetoxyl-2β-glucopyranosyloxy-3,16,20-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3-diene-23-one),2β-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0,23-四羟基-9-甲基-19-去甲羊毛甾-5,24-二烯(2β-glucopyranosyloxy-3,16,20,22-tetra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4-diene),还含香草酸(vanill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1]及D-甘露醇(D-man-nitol)[2]。

药理作用1.保肝、利胆作用:自胡黄连中提得的胡黄连甙Ⅱ,即香草酰醇(Vanilloylcatalpol),证明其对因四氯化碳所致肝脏中毒的小鼠有保肝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由胡黄连的石油醚提出物中分得罗布麻宁(Apocynirie),证明对家兔有利胆作用。从胡黄连的乙醇提出物中分离得的混合物胡黄连甙(Kutkin),给大鼠口服3-50mg/kg,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防止硫代乙酰胶等3种化学物质所致大鼠的血清及肝生化变化,其作用比水飞蓟素好。胡黄连甙对麻醉的和清醒的大鼠和豚鼠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利胆作用以及拮抗乙炔雌二醇的胆汁阻塞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针状、针簇状、棒状结晶。

炮制拣去杂质,用清水淘净,捞起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退虚热;消疳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疾;湿热泻痢;黄疸;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花南星
下一篇:胡桃枝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