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ánɡ Qí
别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原形态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生境分部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化学成分黄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和熊竹素。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毒性黄芪与梭果黄耆给小鼠灌胃100克生药/公斤均无不良反应。小鼠1次腹腔注射梭果黄耆半数致死量为38.25±6.7克生药/公斤,黄耆为39.82±4.3或40±5。两种黄耆煎剂给大鼠腹腔注射每天0.5克/公斤共30天,观察其体重、饮食及内脏外观,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内蒙黄耆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25~50克/公斤,48小时内未见异常。
炮制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肺、脾经。
功能主治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复方①治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各家论述①李杲:"《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耆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益黄散药,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药,必伤人命,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矣。今立黄耆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用炙黄耆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白芍药五分,水一大盏,煎半盏温服。""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