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全国中草药汇编》里面关于大蓟的相关记录
图片
拼音Dà Jì
别名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口、鸡母刺、大恶鸡婆、山老鼠簕
来源为菊科蓟属植物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以全草及根入药。野生品春、夏开花前连根挖出洗净晒干。栽培品在栽后第二年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或更高。根长圆锥形,簇生。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具白丝状毛。基生叶有柄,开花时不凋落,呈莲座状,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3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5~6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形,边缘齿状,齿端有尖刺,上面绿色,疏生丝状毛,下面灰绿色,脉上有毛;中部叶无柄,基部抱茎,羽状深裂,边缘有刺;上部叶渐小。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单一或数个生于枝端集成圆锥状;总苞钟形,长1.5~2厘米,宽2.5~4厘米,被蛛丝状毛;苞片长披针形,多层。花两性,管状,紫红色,裂片5,雄蕊5,花药顶端有附属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冠毛羽状,暗灰色。
生境分部野生于山坡、路边等处。我国南北各省区都有分布。
栽培喜冷凉气候。适宜肥沃、土层深厚的土壤栽培。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直播,可在秋季9月、春季3~4月播种,条播行距1尺,覆土1寸左右。苗齐后间苗,株距7~8寸。分株繁殖,在春季3、4月进行,将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分成3~5株不等,穴载,每穴1株,覆土压实。第二年4~6月,追肥1~2次,主要施用氮肥。
化学成分鲜叶含有6-甲氧基柳穿鱼甙(即大蓟甙 pectolinarin)约2.1%、6,4'-二甲氧基黄芩素-7-鼠李葡萄糖甙(6,4'-dimethoxyscutellarein-7-rhamnoglucoside)。并含柳穿鱼素(pectinarigenin)为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又据报道全草显生物碱及挥发油反应。
药理作用1、本品水煎剂、乙醇-水浸剂和乙醇浸剂对狗及兔等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肝炎,肾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复方1、上消化道出血:大蓟根5两(研细粉),白糖1两,香料适量,混匀。每服3克,每日3次。
备注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大蓟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大蓟的相关记录
拼音Dà Jì
英文名Japanese Thistle Herb
别名将军草、牛口刺、马刺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kicum DC.的地上部分。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 ,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cm,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我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路旁、荒地。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物生碱;鲜叶含柳穿鱼甙(pectolinarin)。
性味性凉,味甘、苦。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备注根亦入药,功效同地上部分。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大蓟的相关记录
拼音Dà Jì
别名马蓟(《范汪方》),虎蓟(陶弘景),刺蓟、山牛蒡(《日华子本草》),鸡项草(《本草图经》),鸡脚刺(《滇南本草》),野红花(《纲目》),茨芥(《本草述》),牛触嘴、鼓椎(《医林纂要》),鸡姆刺(《质问本草,),恶鸡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萝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福建民间草药》),牛口刺(《浙江中药手册》),老虎喇(《广西中兽医药植》),刺萝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驴扎嘴、马刺刺(《山西中药志》),刺秸子,马刺草(《中药材手册》),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全草或根。全草于夏秋两季当花盛开讨采割,除去老茎,晒干,以秋季采者为佳;根于8~10月采挖,除去泥土、残茎,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茎高100~150厘米,直立,有纵条纹,密被白软毛。叶互生;根生叶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5~30厘米,羽状分裂,裂片5~6对,先端尖,边缘具不等长浅裂和斜刺,基部渐狭,形成两侧有翼的扁叶柄,被毛;茎生叶向上逐渐变小,形状与根生叶相似,基部抱茎,下表面密被白绵毛。头状花序,单生在枝端;柄短;着生披针状叶片1~2;总苞球形,径15~20毫米,苞片6~7列,披针形,在基部外面的较短,内面的较长,锐头,有刺,全缘;全部为管状花,紫红色,两性,长约20毫米,先端5裂,裂片线形;雄蕊6,花药相连呈管状,先端分离,基部左右各有一下垂尖尾;雌蕊1,子房下位。瘦果扁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①干燥全草,茎圆柱形,粗约4~10毫米,表面紫褐色或褐色,有纵皱纹,密被灰白色丝状络毛;质松而脆;折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却。叶片多数脱落,残留的叶绿褐色或焦褐色,多破碎皱缩,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质脆而易脱落。头状花序存留于枝端,管状花多萎落不存,总苞枯黄色,表面微带紫黑色,白色羽毛状冠毛外露。气微弱,味淡。以色灰绿、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大蓟: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大蓟炭:取净大蓟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存性,过铁丝筛,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甘,凉。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痈肿。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复方①治心热吐血、口干: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圣惠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肺结核
备注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浙扛、福建等地多用全草;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用根。考诸古代本草书籍亦以用根为主,故有"土人参"、"土洋参"之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大蓟的相关记录
拼音Dà Jì
英文名Japanese Thistle Herbor Root, Herb of Japanese Thistle, Root of Japanese Thistle
别名马蓟、虎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鸡脚刺、野红花、茨芥、牛触嘴、鼓椎、鸡姆刺、恶鸡婆、大牛喳口、山萝卜、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牛口刺、老虎脷、刺萝卜、驴扎嘴、马刺刺、刺秸子、马刺草、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刷把头、土红花、野刺菜、牛不嗅、猪妈菜、牛刺竻菜、竻菜、鸟不扑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地上部分或根。
原形态大蓟 多年生草本。块根纹锤状或萝卜状,直径达7mm。茎直立,高30-80cm,茎枝有条棱,被长毛。基产叶有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20cm,宽2.5-8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6-12对,中部侧裂片较大,向上及向下的侧裂片渐小,边缘齿状,齿端具刺;自基部向上的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无柄,基部扩大半抱茎;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两面沿脉有疏毛。头状花序睦立,单一或数个生于枝端集成圆锥状;总苞钟状,直径3cm;;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卵状三角形至长三角形,先端有短刺,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呈软针刺状;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或紫红色,长1.5-2cm,5裂,裂片较下面膨大部分短;雄蕊5,花药先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稍扁,苌约4mm;冠毛羽状,暗灰色,稍短于花冠。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路旁。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性状性状鉴别 大蓟草:茎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纵棱,被灰白色毛;质松脆,断面黄白色,髓部白色,常中空。叶急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桂冠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有白色毛。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或椭圆形,总苞枯黄色,苞片披针形,4-6层,冠毛羽状,黄白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柳穿鱼甙(pectolinarin)[1]。地上部分含有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柳穿鱼素(pectolinari-genin)[2]。根含油,内有单紫杉烯(aplotaxene),二氢单紫杉烯(dihydroaplotaxene),四氢单紫杉烯(tetrahydroaploaplotaxene),六氢单紫杉烯(hexahdroaploataxene),1-十五碳烯(1-pentadecene),香附子烯(cyper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罗汉柏烯(thujop-sene),α-雪松烯(α-himachalene)[3],顺式的8,9-环氧-1-十七碳烯-11,13-二炔-10-醇(8,9-epoxy-heptadeca-1-en-11,13-diyn-10-ol)[4].根中还含蒲公英甾醇乙酸酯(ataxasteryl acetate),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5],菊糖(inulin)[6]。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的作用1.1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 蛙12只,按Starub法,制备离体蛙心,Ringer's液中加大蓟,浓度大于20mg/L时,心率无明显改变,浓度达200mg/L时,心收缩幅度变小,心率减慢,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如换以Ringer's液,可恢复正常心律的收缩幅度。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大蓟地上部分粗粉1g,加乙醇,于水浴上温浸2h,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供点样用。另取绿原酸及芦丁乙醇液作对照品。分别点亲于硅胶G-0.5%CMC板上,用正丁醇-冰乙酸-水(3:1:1)展开,于紫外灯(365nm)下,绿原酸显蓝色荧光,喷%三氯化铝乙醇试液后,芦丁显黄色。
炮制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大蓟炭:取净大蓟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存性,过铁丝筛,喷洒清水,取出晒干。《本草通玄》: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归经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行瘀消肿。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疮疡肿痛;瘰疬;湿疹;肝炎;肾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衍。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1.《品汇精要》:忌犯铁器。2.《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食之证。
各家论述1.《唐本草》:根,疗痈肿。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痈肿也。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下是《中国药典》里面关于大蓟的相关记录
拼音Dà Jì
英文名HERBA CIRSII JAPONICI/RADIX CIRSII JAPONICI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 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大蓟草 茎呈圆柱形,基部直径可达1.2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数条纵棱,被丝状毛;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羽状冠毛灰白色。气微,味淡。
鉴别(1)本品根的横切面:表皮细胞壁木栓化,有时脱落。皮层较宽,紧靠内皮层处有类圆形分泌道,直径80~130μm,较密地排列成环;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断续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少数,放射状排列,周围常伴有木纤束髓。薄壁细胞含菊糖。
炮制大蓟草:洗净,润软,切段,干燥。
性味甘,苦,凉。
归经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检查:杂质 不得过 2.0% 。
摘录《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