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胆星的相关记录
拼音Dǎn Xīnɡ
别名胆南星(《本草选旨》)
出处《纲目》
制法将生天南星放在清水内反复漂至无麻辣感后,磨成细粉。另以滤去杂汁、并入铜锅熬过的等量牛胆汁,与天南星粉末拌匀。待胆汁完全吸收,晒至半干后,入臼内打和,切成小块,日晒夜露至无腥味为度。一法取天南星粉1斤,加入牛胆汁1斤,拌匀,日晒夜霹,使干,经蒸制后,切成小块。次年再加牛胆汁1斤,拌匀,露、晒使干。第三年再加牛胆汁半斤拌匀,露、晒使干。这样色渐转黑,腥味亦渐消失。
性状本品为块状或圆球形,表面黑色或棕黑色,断面色较浅。质韧或硬,微有香气,味苦微辛。以色黑、油润、嗅之不腥、味不麻辣者为佳。
性味①《本草正》:"味苦,性凉。"
归经①《药品化义》:"入肝、胆。"
功能主治清火化痰,镇惊定痼。治中风痰迷,惊风癫痫,痰火喘嗽,头风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剂。
复方①治小儿风热壅毒,关膈滞塞,凉心压惊:胆星一两,入金、银箔小者各十片,丹砂一钱半,龙脑,麝香各一字。同研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竹叶水化下。(《圣济总录》袍龙丸)
各家论述①《本草正》:"胆星,七制九制者方佳。较之南星味苦性凉,故善解风痰热滞。"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胆星的相关记录
拼音Dǎn Xīnɡ
英文名Arisaema with Bile
别名胆南星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制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拌制或生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而制成的加工品。
原形态1.虎掌, 多年生草本。1-2年生块茎近圆球形,三年以上块茎由于侧生2-5个乳头状小块茎而呈扁柿形,直径达6cm。叶自芽眼抽出,2-6丛生;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5-13,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中裂片比例裂片长大,长15-18cm,宽约3cm。花序便2-4,亦自芽眼抽出,长15-30cm;佛焰苞为匙状披针形,问下渐变细,色质如叶,宿存响穗花序雌花序轴部分与佛焰苞贴生,长1-3cm,外侧着花;雄花序轴部分游离,长5-7mm;小花密集,黄色;附属器形如鼠尾,长达15cm。浆果卵形,熟时绿白色,易脱落布地,当年发芽长出新株。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 生于山谷、河岸、草地、草丛及竹林下。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粉末淡黄棕色。①薄壁细胞类圆形,充满糊化淀粉粒。②草酸钙针晶束长20-90μm。③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8-60μm。
鉴别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振摇,滤过。取滤液2ml置试管中,加新制的糖醛溶液(1-100)0。5ml,沿管壁加硫酸2ml,两液接界处即显棕红色环。
炮制将生天南星放在清水内反复漂至无麻辣感后,磨成细粉。另以滤去杂汁、并入铜锅熬过的等量牛胆汁,与天南星粉末拌匀。待胆汁完全吸收,晒至半干后,入臼内打和,切成小块,日晒夜露至无腥味为度。一法取天南星粉1斤,加入牛胆汁1斤,拌匀,日晒夜露,使干,经蒸制后,切成小块。次年再加牛胆汁1斤,拌匀,露、晒使干。第三年再加牛胆汁半斤拌匀,露、晒使干。这样色渐转黑,腥味亦渐消失。
性味味苦;微辛;性凉
归经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清火化痰;熄风定惊。主中风;惊风;癫痫;头痛;眩晕;喘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小儿风热壅毒,关隔滞塞,凉心压谅:胆星一两,入金、银箔小者各十片,丹砂一钱半,龙脑、麝香各一字。同研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竹叶水化下。(《圣济总录》抱龙丸)②治小儿痰迷不醒,口流涎沫,手足拘挛:陈胆星一两五钱,犀角、羚羊角各一两,生龙齿七钱,白芥子五钱,辰砂一钱。陈米汤丸,金箔衣。临用以一丸擦胸背并敷脐。(《理瀹骈文》胆星丸)③治痰涎喘急:胆星、天竺黄各三钱,雄黄五分,朱砂五分,牛黄、麝香各四分。共为末,甘草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淡姜汤稍冷服。(《痧证汇要》牛黄丸)
各家论述1.《本草正》:胆星,七制九制者方佳。较之南星味苦性凉,故善解风痰热滞。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