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合治面瘫经验

“面瘫”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中医的“口眼㖞斜”证。本证四季老幼皆患,以中青年为多见,病因虽有多种说法,但实践证明,多以风寒淫邪外侵,阳气被郁,经气阻滞,经络失养致面肌㖞僻不遂。

笔者应用如下方法治疗面瘫,效果较佳,不揣浅陋,仅供参考。

电针疗法

即用常规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仪,代替手法行针,其强度以舒适为度,再加用D.T.P.神灯温运针肤代替温热灸法,形成整体的既针且灸疗法。行平补平泻,疏通经络作用。此法优于单纯的“卧针”、“行针”、艾灸,简便省时。

取穴:基础穴:按常规操作,针患侧(麻痹侧),取阳白透鱼腰、太阳、听宫直刺,医风针尖向内耳1.4寸,迎香指向鼻孔底部,地仓、颊车15°角,平刺各1.5寸,针尖指向对方,健侧合谷穴。

较重或病久者加颧髎15°角向下平刺牵正穴、人中穴。病久体弱者加丰隆或足三里,每次治疗20至30分钟即可。对久治不效者要找面部压痛点或结节,较常见的耳垂中段前方1厘米处有压痛点或结节,用针直刺或二针三针齐刺。

药物疗法

单纯的面瘫大多以感受风寒突然发病,初诊要与中枢性、疱疹性面瘫相鉴别。笔者的经验方法有:

验方一 风寒温通方:药用羌活15克,防风15克,麻黄10克,桂枝20克,白芍15克,附子10~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生姜20克,大枣15克,水煎服。

本方药除白附子、大枣外,都属易挥发、不宜久煎之品。佳煎方法:先把整剂药用凉水浸泡一小时以上,水面高于药面2厘米为好。开锅后改微火,盖好锅盖煎10分钟即可。此头料药煎出药之“性”。二料药加水600毫升,煎出200毫升,煎出药之“味”。两药混合,一日分2次温服。此种煎法,药之气味平均,疗效才佳。此方适宜面瘫初病几天即治,无明显寒热虚实体征者。

验方二 温通解郁方:药用当归15克,川芎15克,柴胡15克,白芍20克,桂枝20克,生姜20克,大枣15克,白附子15克,生黄芪30克,水煎服,煎法如方一。本方适宜病程超过三周,兼见精神焦虑、急欲治好、纳眠不佳、脉见弦细或沉涩者。

验方三 即验方二加全虫粉6克分冲,或蜈蚣粉1.5克分冲(用煎剂应加倍量)、蛇蜕乌蛇10克;适用于面瘫超过月余,经络瘀滞深结,精神呆滞,唇舌紫暗,脉见沉伏弦涩者。

按 常见的周围性面瘫以“口眼㖞斜”为主证,及其目闭不严,白睛显露,目涩流泪,鼓腮冒气,口颊存物或口角流涎,耳后疼痛。各人症状轻重不一,寒热虚实偏颇见证不显是本病的一个特征,也与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的体质有关。考其病因病机为风寒外袭,阳气被郁,面肌经脉瘀滞以成驰缓不遂。以前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由于风扇、空调、开车普及、夏季发病颇多,故其治疗方法应以辛温发散、祛其外邪、温通阳气、通其瘀滞为治本病初起之大法。

验方一 用羌防祛风寒外邪,麻黄走表达卫,辛温通阳;桂枝合白芍通经和营;姜枣辛甘合用,行扶正祛邪之功;归芎活血通络,起血活风自灭之效;白附子辛温升发,既为阳明经引经药,又祛风痰,逐寒湿(李时珍语)。诸药相辅相成,凡病初即用针药合治,经验证明,1~3周皆愈。

凡病程超过一月不效者,说明病久瘀滞深结,正气难复,正如《素问·调经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加之病久忧思,气机郁结,外因之疾复加内因,故病难愈。

验方二 取逍遥散方意,解郁和血,加桂枝配姜枣,温阳化气以达营;白附子引药上行至阳明经的面部,又通经活络,以“动”药治痳痹之“静”病;黄芪补气善走肌表,鼓舞正气托邪外出,恢复经气运行,面瘫自愈。还有顽固难愈的面瘫,数月数年不愈,其不愈必有不愈之因,当详加辨证。常见者,即验方三的见证,故用验方二加性善走窜、祛风通络的虫类药协同诸药搜剔经脉胶结之留邪,透达郁滞之深结,针药合治,常可奏效。

笔者早年治面瘫,不分病程早晚,几乎皆以虫类药为主的杨氏牵正散,但效果不佳,逼以为思。忆《金匮》,对本病有“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之说;其云“邪气反缓”可悟为受邪的面肌弛缓,其“邪”当指感受之“外邪”。众多患者就诊第一句话就是“受风了,嘴歪了”,也给与了启示。笔者探讨的上述病因病机及其相对的治疗方法,取得的疗效相一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