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

鼻鼽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症状表现明显,一般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又称鼽嚏。下面大家跟药师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类疾病吧。

鼻鼽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鼻鼽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治疗以补肺祛风散寒为主,并配合针灸治疗。预后良好。为了防止反复发作,应尽量去除诱发因素。

鼻鼽早见于《素问·脉解篇》,其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如金代《刘河间医学六书》中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鼻鼽的原因主要是: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

鼻鼽一般症状发作突然,先感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则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质稀量多,嗅觉暂时减退。检查见鼻内粘膜肿胀湿润,其色淡白或灰白。全身症状可有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症状发作短暂,消失后则如常态。若兼有脾虚,则纳呆腹胀,便溏,苔白舌淡,脉濡弱;若兼肾虚,则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形寒怕冷,夜尿多,苔白润,质淡嫩,脉沉细。

治疗方法有多种:

①内治:肺气虚寒为主者,宜温补肺脏、祛散风寒,方用温肺止流丹加减。脾气虚弱为主者,宜健脾益气、升清

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肾阳虚弱为主者,宜温壮肾阳、固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②外治:宜用辛散风寒,行气活血,兼以解毒通窍的药物。或用荜菝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内,每日2~3次。

③针刺:可选用风池、迎香、禾髎为主穴,肺俞、脾俞、肾俞为配穴,每次轮换使用主穴、配穴各一对,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④穴位注射:按上述选用穴位,注入50%当归注射液,每次0.5~1毫米,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⑤艾灸:取百会、上星、身柱、膏肓、命门、气海、中脘、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穴3~4个,悬灸或

艾柱直接灸。

  鼻鼽的辨证论治

肺气虚寒型【证见】 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病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全身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发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方药】

⒈《辨证录》)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苍耳子10克,细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若汗出恶风,颈项疼痛者,加桂枝6一lO克、葛根30克。喘咳痰稀者,可加法半夏12克、炙麻黄6~10克、北杏仁10克。

⒉中成药

⒊单方验方

⑴《名医名方录·干祖望》

处方:紫草10克,茜草10克,徐长卿10克,旱莲草10克,蝉蜕3克。水煎服。

症状严重者,加地龙干、乌梅。涕多不敛者,加石榴皮益智仁、诃子肉。体虚者,加黄芪、百合

⑵《名医名方录·耿鉴庭》

处方:苍耳子、蝉蜕各6克,防风、白蒺藜各10克,玉竹10克,炙甘草4.5克,薏苡仁、百合各12克。水煎服。

表现气虚之象者,加黄芪10克、白术10克(若病人多怒,黄芪应少用或免用),也可再加党参10克、山药12克。头痛者,加白芷10克。若喷嚏时涕泪俱下,且头额有紧束之感者,加蔓荆子10克。鼻痒者,重用蝉蜕。若表现血郁之象,如局部苍白,且现有青蓝之色者,可加当归9克。若顶门发冷畏风,遇外风或受寒则更重,且腰脊酸者,加鹿脊髓或鹿角10克。

肺脾气虚型【证见】 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下鼻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小儿鼻鼽,以肺脾气虚为多见。

【治法】 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方药】

⒈《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生薏苡仁30克,五味子12克。水煎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6克、地龙干10克。若鼻流清涕不止,汗多者,加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

⒉单方验方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肾阳亏虚型【证见】 鼻鼽多为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甲粘膜苍白水肿。患者平素颇畏风冷,甚则枕后、颈项、肩背亦觉寒冷,四肢不温,面色淡白,精神不振。或见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法】 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方药】

处方:熟地黄15克,鹿角霜15克,山药15克,熟附子10克,山茱萸12克,炙甘草6克,肉桂3克(煽服)。水煎服。

若喷嚏连连,清涕不止者,可加细辛3克、吴茱萸10克。咳嗽痰稀气喘者,加蛤蚧10克、炙麻黄6克、核桃肉10克。

肺经郁热型

【证见】 多见于鼻鼽初起或禀质过敏者。患者遇热气或食辛热的食物时,鼻胀塞、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下甲肿胀,色红或紫暗,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

【治法】 清宣肺热,散邪适窍。

【方药】

处方:黄芩12克,知母12克,桑白皮12克,枇杷叶12克,栀子12克,升麻15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辛夷花10克,地龙干10克。水煎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10克、僵蚕10克、乌梅12克。头胀痛者,加蔓荆子10克、白蒺藜15克。

鼻鼽的其他疗法

⒈针灸疗法

⑴针刺法:主穴取迎香、上星、禾髎、风池、风府、肾俞、足三里。配穴取合谷、百会、阳白、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穴,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个疗程。

⑵灸法:取百会、上星、身柱、印堂、涌泉、命门、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选l~3穴,悬灸15分钟,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⑶耳穴贴压法:取肾上腺、内分泌、神门、鼻、肺、脾、肾等穴。每次选2~5穴,隔3日1次。方法:将压贴物如王不留行子或耳珠贴在胶布上,左手固定耳郭,右手将已粘好的王不留行胶布对准穴位压贴好,压贴时要稍施压力。并嘱患者平时用手按压刺激穴位。

⑷穴位注射法:取迎香、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风池、风府等穴。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7号针头,直刺穴内,一般深度为0.5-1厘米;当病人感觉有酸、麻、胀并感到得气时,即停止进针,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缓慢注人穴内。每次选用1穴(双侧),注入药液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选用药物如北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人参注射液、胶性钙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等。

⒉对下鼻甲粘膜适当部位施以冷冻、激光照射、微波治疗、20%硝酸银烧灼等,可使鼻粘膜表面敏感性降低,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⒊饮食疗法

⑴北芪杞子炖乳鸽:北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乳鸽1只(去内脏,切块),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吃鸽肉,每周1—2次。有补气固表,滋阴养血的作用。

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40~60克,蛇肉250克,加清水煲汤,食肉饮汤。有温经散寒,祛风活血,滋补强壮的作用。

⒋按摩疗法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后,贴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按摩,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擦至局部发热,每日2~3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揩擦20-30次,令表里俱热,每日早晚各揩擦一回。并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轻柔,每次10—15分钟。

西医学中主要相关疾病认识

变态反应性鼻炎本病为鼻黏膜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可为常年性和季节性发病。为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产生特异性IgE,附着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的细胞膜上,使鼻黏膜致敏。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变应原即与介质细胞膜表面的IgE发生桥连,并激发细胞膜产生一系列生化变化,使之脱颗粒,释放大量生物活性介质,导致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组织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感觉神经末梢敏感性增强,从而产生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黏膜苍白水肿等症状。治疗上有特异性治疗和非特异性治疗两大类:特异性治疗包括避免疗法及免疫疗法;非特异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减充血药、抗胆碱药等)和手术治疗(如筛前神经切断、翼管神经切断术等)。目前药物治疗是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方法。

嗜酸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 其病因不明,发病多与环境气候、湿度等非特异性因素有关。其临床症状及鼻腔检查所见与变应性鼻炎相同,鼻分泌物中可找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但变应原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阴性,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

血管运动性鼻炎 ,其为鼻黏膜的高反应性疾病,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调有关。其临床症状与变应性鼻炎极为相似,并与情绪变化有关。变应原激发试验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结果,鼻分泌物涂片无典型改变。治疗以药物为主,可应用减充血药及抗组胺药。

  结语:对于以上介绍的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中,有针灸,饮食等等多种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切不可忽视。一般西医都是以药物治疗而为主大家也可以考虑。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