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痧子的偏方

痧子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是发生在儿童身上特别是一到五岁的儿童,痧子是一种传染病,我们通常都叫做是麻疹或者是痧疹,痧子的可怕之处在于容易传播,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断绝痧子的传播源,对于痧子我们要积极的预防,一旦患病我们要立刻医治。

痧子的偏方1

(1)证候 发热咳嗽、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频作,面目红赤、流泪畏光、咽血嘶哑、烦躁哭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第2~3天,颊内黏膜上相当于第二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mm,外周有红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治则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3)主方 宣毒发表汤加减。

(4)方药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薄荷连翘蝉蜕前胡牛蒡子、桔梗甘草。咽痛加射干僵蚕马勃;麻疹欲透未出,可加浮萍西河柳芫荽

痧子的偏方2

(1)证候 为麻疹病程中期,此期从出疹至透发完毕3~4天时间。临床上常见壮热烦渴,咳嗽,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疹点亦开始见形,先见于耳后、颈项及面部,继则蔓延至胸腹、背部、四肢,后延至手心、足心可见稀疏疹点,即表示疹已出透。疹点初起细碎稀疏,渐次加密或互相融合,但疹点与疹点之间仍可见有正常皮肤。疹色由鲜红而暗红,稍隆起,扪之碍手,唇色焦红,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象洪数。

(2)治则 清热解毒,透疹达邪。

(3)主方 银翘散加减。

(4)方药 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蝉蜕、紫草、薄荷、芦根、葛根等。疹色红赤或紫暗成片者加丹皮、红花、紫草等;四肢抽搐、神昏加钩藤羚羊角石菖蒲郁金等;疹稀色淡加生黄芪太子参等;注意透疹不可过用辛散升提以防耗伤液,如慎用升麻。

痧子的偏方3

(1)证候 疹点透发出齐至疹点依次隐没消失,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日趋恢复,4~5天后皮肤上有糠状脱屑,留有棕色瘢痕,约2周左右才完全消失,咳嗽减轻,夜寐安静,舌红少津,舌苔薄净,脉细数或无力。

(2)治则 养阴益气,佐以清热。

(3)主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4)方药 沙参、麦冬、玉竹扁豆天花粉、桑白皮枇杷叶、杏仁、川贝、甘草等。热未退清者,可加连翘、地骨皮;口渴唇燥者加石斛知母;咳嗽痰多者加川贝母、法半夏等;纳少者加生谷芽麦芽山楂;大便干燥者加瓜蒌仁、火麻仁;大便溏稀者加山药薏苡仁等。

痧子的偏方4

(1)证候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吞咽不利,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发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则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3)主方 清咽下痰汤加减。

(4)方药 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银花、板蓝根葶苈子、全瓜蒌、浙贝母马兜铃、荆芥。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玄明粉;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痧子的偏方5

(1)证候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喉间痰鸣,疹出不透,疹色紫暗,甚则口唇青紫,便秘尿赤,舌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滑数。

(2)治则 宣肺开窍,清热解毒。

(3)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4)方药 麻黄、杏仁、生石膏、前胡、黄芩虎杖、芦根、甘草、丹参、紫草、桑白皮鱼腥草等。出疹中后期热盛阴伤可加北沙参、川贝母、百部、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等。

痧子的偏方6

(1)证候 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2)治则 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3)主方 羚角钩藤汤加减。

(4)方药 羚羊角粉、钩藤、桑叶、菊花茯神竹茹、浙贝母、鲜生地、白芍、甘草。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胆星、郁金、鲜竹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镇惊熄风。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痧子,我们知道痧子也叫做是麻疹,治疗痧子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预防痧子会更加的重要,一旦发现了痧子我们要记得早诊断,早治疗才行,上文为大家推出了治疗痧子的几种偏方,希望对大家有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