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

疔疮生活中很是常见,因为又很多人饱受这类疾病的危害,很是痛苦,这类病症如果不能找到治愈它的关键就会引起感染,后果很是严重,所以对于这类病症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它的病因,做好预防治疗。下面就由药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类疾病。

疔疮,外科常见病之一。因其坚硬而根深,形如钉状,故名。痈疽等化脓性感染之局部肿胀形似疔盖状者。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

从广义讲,泛指疮疡之病证者,参见丁条。

狭义单指疮疡中之一种病证,即所谓: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等。《外科精义》卷上:“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古方论之,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丁,《千金方》说丁疮有十三种,以至《外台秘要》,神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气客于经络五脏,内蕴毒热,初生一头凹肿痛……便令烦躁闷乱,或憎寒头痛,或呕吐心逆,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该证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故名。多因外感风邪火毒,或因外伤感染而发。其证多发于颜面、四肢以及躯干部位。证见发病急,变化迅速,初起者形如粟米状,形虽小而质坚硬,根基深在,继则焮热红肿,肿势速增而疼痛转剧,待脓溃疔根出者,始可肿消痛减而渐愈。若处理迟延不当,或失治误治,致热毒更甚者,易成走黄之险证。

治宜早而迅捷,内服药当在审慎辨证确诊下施治。若热重毒炽者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若火毒盛者,方选黄连解毒汤,或解毒大青汤;若溃后脓毒未尽,五心仍烦热者,方选人参清神汤;若因脓毒出而呈显气虚之证候者,宜服内托安神散。外治疔疮初起。传统方法多用烟管油膏,或围药厚敷疔疮之四周,使疔破而水出多愈;或可用猪胆汁调合雄黄、京墨、姜汁敷疔疮之四周亦可取效;或用蓖麻子去油,乳香去油,共捣与饭调合作饼状贴敷,可拔去疔毒;或可用外敷黄连软膏,或玉露膏等;若脓已成未溃者,则宜切开去脓,视疮之大小深浅,确定是否引流。已溃者治宜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涂贴疮口,以提脓去腐。脓净腐去疮面红活者,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敷贴换药,以促疮口之收敛愈合。

疔疮多因火热之毒蓄结所致。疔的名称很多,常以发病部位及症状而定名,如“面疔”,“指疔”,“足疔”,“烂疔”,“红丝疔”,“疫汀”等。临床表现;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脓头,形虽小而根深,肿硬如钉着骨,疼痛剧烈,来势甚凶,易扩散而走黄。

  病因病机

疔疮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和酗酒等,以致脏腑蕴热,毒从内发;若毒热内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现代医学认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

疔疮初起为毛囊口脓疮隆起呈圆锥形的炎性硬结,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红、肿、热、痛,数日内硬结增大,疼痛加剧;继而形成脓肿而硬结变软,疼痛减轻,溃脓后脓腔塌陷,逐渐愈合。

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称“红丝疔”。如见寒战、高热、神昏、谵语、头痛、呕吐为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疔疮走黄”。

针灸治疗

1.刺灸法

(1)治则

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泄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以清泄血热。

(2)随证配穴

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取穴。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取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取手部同名经腧穴;高热—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神昏—人中、中冲、内关;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恶血。

(3)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挑治法

(1)选穴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阳性点,或取心俞、脾俞等。

(2)方法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处。

(3)选穴阿是穴。

(4)隔蒜灸法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1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

  结语:这类病症的治疗一般不是太难,一旦发现皮肤上出现脓头,可根据文中介绍的方法挑治。这类病症的防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保持皮肤的清洁,不饿能让皮肤被叮咬过后出现感染等一系列的问题。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