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砂仁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Xanthioides (Wall. ex Bak.)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本植物的果仁为众多砂粒样种子聚集而成的种子团,故名砂仁。

  【药材历史考证】砂仁原名缩沙蜜,其始载本草《药性论》云:“缩沙蜜出波斯国(今伊朗)。”《海药本草》云:“今按陈氏,生西海(今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及西戎诸国,……多从安东道来。”《本草图经》曰:“缩沙蜜生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厚而皱,如栗纹,外有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漏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并附有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缩沙蜜图。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砂仁有国产与进口之分,进口者即今之绿壳砂,产岭南者即今阳春砂。

  【植物形态鉴定

  1.阳春砂: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茎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披针形,长25~37cm,宽3~7cm,顶端尾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半圆形,长3~5mm,叶鞘开放,抱茎。花茎由根茎上抽出,穗状花序椭圆形,总花梗长4~8cm,被褐色短绒毛;苞片披针形,长18mm;小苞片管状,长10mm;花萼管状,顶端3浅裂;花冠简细长,先端3裂,白色,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唇瓣圆匙形,顶端2裂,反卷,中脉凸起,黄色而染紫红,基部有两个紫色痂状斑;雄蕊1,花药长约6mm,药隔顶端的花瓣状附属物3裂,中间裂片半圆形,两侧耳状;子房被白色柔毛。蒴果椭圆形,长15~20mm,成熟时紫红色,表面被柔刺;种子多角形,有浓郁香气。花期5~6月,果期8~9月。

  2.绿壳砂与阳春砂主要区别特征:蒴果成熟时绿色,果皮上的柔刺较扁。种子团干后外面常被一层白粉。

  3.海南砂与阳春砂主要区别特征:叶舌长20~45mm。蒴果卵圆形,具钝三棱,长15~20mm,被片状、分裂的短柔刺,刺长不超过1mm。

  【药材性状鉴定

  1.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结集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2.海南砂: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mm。气味稍淡。

  【药材显微鉴定】阳春砂种子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种皮表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壁稍厚;下皮细胞1列,含棕色或红棕色物。油细胞层为l列油细胞,长76~106μm,宽16~25μm,含黄色油滴。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细胞多角形,排列不规则。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黄棕色,内壁及侧壁极厚,细胞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数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粉末灰棕色。内种皮厚壁细胞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为1列栅状细胞,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种皮表皮细胞淡黄色,表面观长条形,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含棕色或红棕色物。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或深棕色物。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充满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油细胞无色,壁薄,偶见油滴散在。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于山地湿处。阳春砂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绿壳砂产于云南、广东。海南砂产于海南、广东、福建。

  【采集加工】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能功用】辛,温。归脾经、胃经、肾经。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内服:3~6g,水煎服。本品入煎剂宜后下。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