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皮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石榴皮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干燥果皮。本植物原名安石榴。石,由息字讹传而来。榴,由瘤字演化而来。本植物原由古代安息国(亚洲西部的古国)传人我国,其果实垂于枝上,形似赘瘤,故名安息榴,后讹为安石榴,简称石榴。其果皮入药,名石榴皮。

  【药材历史考证石榴,原名安石榴,其始载本草《名医别录》云:“安石榴……酸实壳,疗下痢,止漏精。”以上也是石榴皮药用的最早本草记载。《本草经集注》云:“石榴,以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入药惟根、壳而已。”《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花有黄、赤二色。实亦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并附有“安石榴”图。《本草衍义》曰:“安石榴有酸、淡两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甚多。秋后经雨则自坼裂。……又有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断下药,仍须老木所结及收之陈久者佳。”李时珍曰:“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单叶者结实,千叶者不结实,或结亦无子也。实有甜、酸、苦三种。”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石榴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7m。树皮有皱纹及横皮孔;幼枝近圆形或略呈四棱形,顶端常呈刺状,无毛。叶对生或簇生,具短柄;叶片矩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4~6cm,宽1~2cm,基部渐狭,全缘,无毛。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或叶腋;花梗长2~6mm;花直径2.5~4.5cm;花萼钟状,肉质肥厚,红色,长2.5~3cm,下部与子房合生,顶端5~8裂,裂片三角状卵形,外面有乳头状突起,宿存;花瓣红色,与萼片同数而互生,倒卵形,长约2cm;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筒喉部周围,花丝短细,橘红色,长约5mm,花药淡黄色;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上部6室,具侧膜胎座,下部3室,具中轴胎座。浆果近球形,果皮肥厚,革质,熟时红色或带黄色,顶端有宿萼。种子多数,倒卵形,有棱角,具红色肉质多汁的外种皮,可食,内种皮硬革质。花期5~6月,果期7~8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气微,味苦涩。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表皮细胞,排列较紧密,外被角质层。中果皮较厚,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或方晶;石细胞单个散在,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呈分枝状,壁较厚;维管束散在。内果皮薄壁细胞较小,亦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晶体,石细胞较小。

  本品粉末红棕色。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分枝状,直径27~102μm,壁较厚,胞腔大,有的含棕色物。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略厚。草酸钙簇晶直径10~25μm,稀有方晶。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12~18μm。淀粉粒类圆形,直径2~10μm。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置60℃水浴中加热1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滴,即显墨绿色。

  【生境分布】原产于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及其邻近地区。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时引种我国。现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广泛栽培,以江苏、河南等地种植面积较大。为常见果树之一。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后收集果皮,晒干。

  【饮片炮制

  1.石榴:皮除去杂质,洗净,切块,干燥。

  2.石榴皮:炭取石榴皮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黄色、内部棕褐色。

  【性能功用】酸、涩,温。归大肠经。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白带,虫积腹痛。内服:3~9g,水煎服。泻痢初起者忌服。

  【附注】置凉干燥处贮藏。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