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防风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本品为防治一切风邪所致疾病的要药,故名防风。

  【药材历史考证】防风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本草经集注》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邪也,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新修本革》云:“今出齐州、龙山最冷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子似胡荽而大。”《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云:“叶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本草图经》曰:“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子而大。”并附有“河中府防风”、“齐州防风”、“解州防风”和“同州防风”图。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现今防风药材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直而长,粗壮。茎单生,二歧分枝,基部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基生叶有长柄,基部成鞘状,稍抱茎;叶片轮廓卵形或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分裂,一回羽片卵形,有小叶柄,二回羽片在顶端的无柄,在下部的有短柄,又分裂成狭窄的裂片,顶端锐尖;末回裂片线形至披针形,长5~40mm,宽1~9mm;茎生叶较小,有较宽的叶鞘。复伞形花序多数,顶生,形成聚伞状圆锥花序,总花梗长2~5cm,无总苞片;伞辐5~9,不等长;小总苞片4~6,披针形;每一伞形花序有花4~9朵;萼齿5,三角状卵形;花瓣5,白色,先端钝截;雄蕊5,花丝向内弯;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圆锥形。双悬果卵形,幼时有海绵质疣状突起,成熟时渐平滑,每棱槽内通常有油管1条,合生面有油管2条。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习称“扫帚头”。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

  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柬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商品规格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有皱纹,顶端带有毛须。外皮黄褐色或灰黄色。质松,较柔软。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中间淡黄色。味微甜。根长15cm以上。芦下直径0.6cm以上。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根偶有分枝。芦下直径0.4cm以上。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丘陵、多石砾的山坡上。分布予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山东等省区。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辛、甘,温。归膀胱经、肝经、脾经。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内服:4.5~9g,水煎服。本品主要用于外风,凡血虚发痉及虚火旺者慎用。

  【附注

  1.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防蛀。

  2.抽苔根空者不可药用。

  3.防风的主要伪品为伞形科植物葛缕子Carum carvi L.的干燥根。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西藏。其原植物与防风主要区别特征:叶片轮廓矩圆形或宽椭圆形,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3mm,宽1~3mm;总花梗长5~8cm;伞辐8~16,每一伞形花序有花15朵。其药材性状特征:根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12cm,直径3~10mm,多已折断。根头及根上部有密集环纹,顶端残留有灰黄色或淡棕色纤维状叶基。表面灰褐色,有的微显光泽,有细环纹及须根痕。质松,皮易与肉分离,折断面皮部与木部间有大空隙,中央有黄菊花心。气微香,味淡微甜。据《中华本草》记载,本品药名青海防风,有发表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