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珍珠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Leach)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的贝壳。因珍珠产于其贝壳中,故名珍珠母。

  【药材历史考证】珍珠,原名真珠。珍珠母,原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在石决明条下云:“即是真珠母也。”《宝庆本草折衷》在石决明条下云:“天地间物有母,斯有子。真珠生于石决明之中,则石决明为母而真珠为子显矣!故雷公及艾氏皆言石决明是真珠母焉。”《宝庆本草折衷》又在真珠条下云:“出珠之壳名真珠母。”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本草常将石决明与珍珠母相混淆。由于本品在古代本草记载中较为复杂并出现混淆,现代《中华本草》也未对其品种进行考证。其中真珠母一名的始载本草应出自《雷公炮炙论》,而并非《中华本草》所注始见于《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图经》在真珠条下曰:“今出廉州(今广西合浦),北海(即渤海)亦有之,生珠牡。珠牡,蚌类也。”其所述珠牡,即为本品。

  【动物形态鉴定

  1.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重厚而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帆状翼,此帆状翼脆弱而易于折断。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前缘钝圆。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后背区有2道由结节状大突起组成的斜行粗肋。蚌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铰合齿发达,左壳有2个不同大小的拟主齿和2个长的侧齿;右壳亦有2个拟主齿和1个大的侧齿。壳顶窝不明显。前闭壳肌痕卵圆形,后闭壳肌痕浅,略成三角形。

  2.褶纹冠蚌与三角帆蚌主要区别特征:铰合齿不很发达,无拟主齿,贝壳的后缘向外伸展成为大型的冠状。

  3.马氏珍珠贝:贝壳两片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呈斜四方形,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稍小,背缘平直,腹边圆,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面暗褐色,同心生长轮纹极细密,成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在贝壳中部常被磨损,在后缘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贝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褐色。闭壳肌痕大,长圆形。

  【药材性状鉴定

  1.三角帆蚌:略呈不等边四角形。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左右壳均具两枚拟主齿,左壳具两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一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2.褶纹冠蚌: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形的冠。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左、右壳均具一枚短而略粗后侧齿及一枚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3.马氏珍珠贝: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凸起的长形主齿。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类白色。不规则碎块,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的颗粒性,有的呈层状结构,边缘多数为不规则锯齿状。

  粉末显微特征:灰白色。①珍珠层较大碎块灰白色、灰黄色或淡黄棕色,小碎块近无色。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的颗粒性,有的块片呈片层结构而较松散,易断裂,边缘具不规则锯齿状,小碎片几为单片。②棱柱层碎块少见,淡黄色或灰黄色,断面呈棱状,断端大多平截,有的一端渐尖,有明显的横向条纹,少数条纹不明显;顶面观偶见,呈多角形或类方形。

  【药材理化鉴定

  1.取粉末,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气泡,滤过,滤液用铂丝蘸取,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砖红色。(检查钙盐)

  2.取本品水溶液,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分离所得沉淀,不溶于醋酸,但溶于盐酸。(检查钙盐)

  【生境分布】三角帆蚌喜生活于水质清、水流急、底质略硬的湖泊及河流泥底或泥沙底的水域内;分布于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褶纹冠蚌生境与三角帆蚌相似,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等省。马氏珍珠贝生活于风浪较平静的海内湾,从底潮线附近到水深10m左右的沙泥、岩礁或石砾较多的海底;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等地的沿海。

  【采集加工】去肉,洗净,干燥。

  【饮片炮制

  1.珍珠母:除去杂质,打碎。

  2.煅珍珠母:取净珍珠母,照明煅法(附录)煅至酥脆。

  【性能功用】咸,寒。归肝经、心经。平肝潜阳,定惊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烦躁失眠,肝热目赤,肝虚目昏。内服:10~25g,水煎服。本品宜先煎。

  【附注】置干燥处贮藏,防尘。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