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的鉴别方法

草乌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乌头。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冷痛,坐骨神经痛,腹中寒痛,跌仆剧痛。

【来源】

北乌头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和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

【产地与分布】

1.北乌头:主产东北及内蒙、河北、山西等省,销北方各省。

2.乌头:主产四川、陕西,野生于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甘肃等省,销南方各省。

【鉴别要点】

北乌头和南乌头的主要特征:前者母根为圆锥形稍弯曲,形似“鸟喙”。顶端常有残茎痕,棕褐色,有的有枝根痕,子根光滑较小、质坚硬,横切面可见多角形成层纹,味辛麻舌,而南乌头形似上种略短而粗,常可见子根或脱离母根的痕迹,余同上种。

而多种混淆品,除黄草乌块根较长外,余均在5cm左右,且切面形成层亦有差异,特别是圆锥序乌头块根成对,多根乌头则块根常3~4个链状合生,对照图文不难区别。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乌头味辛温。主中风……除寒湿痹、欬逆上气,破积聚一……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鸟喙。生山谷。”

2.吴普曰:“乌头形如鸟之头也。有两歧相合如鸟之喙者,名曰鸟喙。喙即鸟之口也。”

3.梁·《名医别录》曰:“乌头、乌喙生朗凌山谷。正月、二月采,干。长三寸以上者为天雄。”

4.陶弘景曰:“今采用四月,亦以八月采。捣笮茎汁,日煎为射罔,猎入以缚箭,射禽兽十步即倒,人中亦死。宜速解之。朗陵属汝南郡。”

5.明·李时珍曰:“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焉。”又曰:“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6.清·《本草从新》:“草乌头,野生,状类川乌,故亦名乌喙。”

【快速鉴别】

1.北乌头:母根呈不规则圆锥形,略弯曲,形似乌鸦头,故名“乌头”,长3~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或茎痕;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具皱缩纵皱纹,有时有突起的枝根;子根附生于其上,表面光滑而形较小;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粉质,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嚼时注意,有剧毒)。

2.乌头:母根呈纺锤形至倒卵形,长2~5cm,直径1~2.5cm,上部具残留茎基;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突起的须根痕;子根亦呈纺锤形,表面较光滑,稍具细皱纹,上部一侧可见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脆,切面灰白色有环状形成层;气微,味辛辣麻舌(嚼时注意,有剧毒)。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