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的鉴别

【简述】

山药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薯蓣,具有健脾胃、益肺 肾的功能,用于脾虚腹泻、肺虚咳嗽、寒热邪气、泄精健忘等病症。

【来源】

为署预科植物署预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加工后的块茎。

【产地分布】

主产河南温县、武陟、博爱等地,过去大都集中在河南沁阳(旧属怀庆府)集散,故名“怀山药”。产量大,质量优,销全国并大量出口。此外,河北、陕西、浙江等地亦有分布。

【采收加工】

秋、冬季挖取块茎,除去须根泥土,切去芦头(留种用),洗净,水浸2-3小时,取出,用竹刀刮去外皮,反复用硫黄熏后,晒或微火炕干,即为毛山药。选用顺直较粗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透心,闷透,再用硫黄熏后,用木板反 复搓成圆柱形,切成长20-25cm的段,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取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浸泡至三四成透,捞出,闷透,切厚片,及时干燥,为“山药片”。取麸皮 撒入热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山药片,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焦麸,放凉,为“麸炒山药”。

【性状鉴别】

1. 毛山药药材略呈圆柱状,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2. 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 或黄白色。

3. 山药片为类圆形厚片,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周边显浅黄白色,质地坚脆,粉性。

4. 麸炒山药形如山药片,表面淡黄色,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气。

【规格等级】

商品分光山药和毛山药2种规格。

1. 光山药

一等:长15cm以上,直径2.3cm以上。无裂痕、空心、炸头、杂质、 虫虫主、霉变。

二等:长13cm以上,直径1.7cm以上。余同一等。

三等:长10cm以上, 直径1cm以上。余同一等。

四等:不分长短,直径8mm以上,间有碎块。余同一等。

2. 毛山药

一等:长15cm以上,中部直径3cm以上。无破裂、黄筋、空心、杂 质、虫主主、霉变。

二等:长10cm以上,中部直径2cm以上。余同一等。

三等:长7cm 以上,中部直径1cm以上,间有碎块。余同一等。

【显微鉴别】

粉末:黄白色。

① 淀粉粒极多,单粒扁卵形、类圆形、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8-35u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多位于较小端可见层纹;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

② 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80-240um (图 1 - 18)。

【理化鉴别】

化学定性

(1) 取粉末少许,加浓硝酸1ml,显鲜黄色。

(2) 取粉末1g,加水10ml,煮沸后滤过,取滤液1ml,加5%氢氧化钠液2滴,再加稀硫酸铜溶液2滴,呈蓝紫色。

【混淆品】

(1) 脚板召:为同属植物脚板召D. alata L. f. flabella Makino的块茎,形似脚板, 故称“脚板苕”。未切片者呈脚板状或不规则团块状,多去净栓皮。表面淡紫红色,间有白色,凹凸不平。切片者呈不规则片状。粉末中可见石细胞。

(2) 参薯:D. alata L.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及湖南等省。自产自销并外销。块根圆柱形或棒状(野生者),栽培品变化较大,扁球形,掌状、姜块状、棒状或圆锥 形均有,长短粗细不一。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断面白色或浅黄色,富粉性。气无,味 甘、淡。粉末中可见石细胞。

【伪品】

(1) 甘署:为旋花科植物甘署lpomoea batatas (L) Lam.的块根,常加工成类圆形片,宽2-4cm,厚约l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切面可见浅棕色小点,边缘有明显的棕色环,粉性,易受潮变软。气微,味甜。

(2) 木署为大戟科植物木署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的块根。加工成圆形片或斜切 片状,片厚2-4mm,直径2-5cm。外表白色或淡黄色,偶见棕色外皮残留。切面粉白色,有淡黄色筋脉点辐射状散在,偶见淡棕色环(形成层),多数中央具裂隙。木心淡黄色呈纤维形,或木心被抽去呈孔洞状,粉性足,手捏之有滑感。气无,味甜微酸。

  •  标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