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的鉴别方法

【来源】

本品为毛莫科(Ranunculaceae)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主根),别名川乌头、乌头。

【产地分布】

主产于四川江油,陕西、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地亦有栽培,以四川产者为道地药材。

【采收加工】

本品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取母根,除去子根、须根及泥土,晒干。将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为“生川乌”。取净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或饱和的生石灰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h,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或闷润后切片,干燥,为“制川乌”。

【性状鉴别】

1. 药材

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1-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摘离附子后的痕迹;质 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可见多角形的环纹(形成层);气微,味辛辣、麻舌。

2. 制川乌

呈不规则的纵切片,长三角形片状;切面黑褐色或暗黄色,角质样, 可见灰棕色斜向条纹,中间有空洞;质轻脆;气无,微有麻舌感。

【规格等级】

分四川3等,陕西5等等规格。

【显微鉴别】

1. 组织特征

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形成层类多角形,其内外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为数列呈径向或略呈“V” 型排列,髓部明显。

2. 粉末特征

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 -22u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后生皮层细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导管淡 黄色,主为具缘纹孔,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纵横连接(图1-3)。

【理化鉴别】

1.化学定性

(1) 取药材粉末,加亚铁氰化钾颗粒少许,再加1滴甲酸,即产生绿色。

(2) 取粉末0.5-1.0g于试管中,加乙醇10ml,时时振摇,冷浸1小时,置水浴上 加热5分钟,滤过,滤液置小蒸发皿中,蒸干,残渣用2%醋酸溶液10滴溶解,滤入小试管中,滴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产生黄色沉淀。

2. 纸色谱

乌头碱的甲醇溶液5~8ml(lmg/ml)点在羧甲基纤维素的离子交换纸上,用lmol/L氯化钠溶液展开,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荧光,或喷以碘化铋钾试剂显橙色。

3. 薄层色谱

取粉末2g,加10%碳酸钠湿润均匀,加苯冷浸过夜,滤取苯液并用2%盐酸提出苯中生物碱,于酸中加浓氨水使生物碱沉淀,用乙醚提取总碱,点样。吸附剂为碱性氧化铝(pH为9.5,过200目),加石膏及水(6:1:8)铺板,120°C-140°C 活化1小时。展开剂为乙醚-石油醚(10:1),展距16cm,显色剂用碘蒸气,斑点均显掠色。

4. 灰分检查

总灰分不得超过9.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