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05-28

矢志不渝


矢:发誓,“矢”亦为箭。

志:意志、志向、决心。

渝:改变。

矢志不渝,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意为像“矢”一样不改变方向和目标。

出自《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近义词有忠贞不渝、生死不渝、矢志不摇,矢志不屈等;反义词有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等。



事见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巡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年)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安史之乱,张巡守睢阳被令狐尹所围,粮尽兵疲,手下大将南霁云,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率数十骑突围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告急,及到达只剩孤身。贺兰进明态度首鼠两端,念南八勇士,意留为己用,以好酒饭待之。南霁云见贺兰进明不肯发兵,遂说:“我城粮尽一月,我怎么吃得下酒饭。”砍断手指表态,然后用箭射中城中佛塔,发誓:“回城破贼后,必来报不相救之仇。”此为“矢志”。

南霁云又杀回睢阳城中。城破,与张巡等人被俘,叛军劝降张巡,张巡不降。叛军又去劝南霁云,南霁云不说话。张巡谓之曰:“南八,大丈夫不可为不义者屈。”南霁云笑曰:“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就义,此为“不渝”。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有学者赞誉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文章气盛《史记》风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6301574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