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作者_《西厢记》的作者是谁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05-28

西厢记作者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王实甫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最早的来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不过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吗?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光辉的历史阶段之一。在元杂剧中,《西厢记》“天下夺魁”,对后世影响很大。

那么,《西厢记》的作者是谁呢?对于这个问题,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几种不同说法。元末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及稍后王世贞的《艺苑厄言》都认为《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几乎与此同时,又出现三种意见,认为《西厢记》是关汉卿作或者关汉卿作王实甫续和王实甫作关汉卿续。

《西厢记》全剧共5本21折,所谓“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意即其中第五本系由王或关补续。由于对王实甫和关汉卿的生平后人知之甚少,因此《西厢记》究竟出自谁人之手,都不能提出使人信服的理由来。

解放后,认为《西厢记》为王实甫一人所作成为国内比较通行的看法。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王作关续”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厢记》的排斥和丑诋谭正璧尽管也认为《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的说法是可信的,但他又认为,关汉卿也是作过《西厢记》的,不过不是杂剧,而可能是小令(《氏府群玉》卷四中,就有关汉卿作的总题为《崔张十六事》的《普天乐》(小令16支),从而就有了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记》杂剧的误传。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又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例如,陈中凡对王实甫独作说和“王作关续”说都加以否定。

他认为,《西厢记》确实原由王实甫创作,但那不是多本连演的杂剧。现存的《西厢记》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个独唱到底的通例,在王实甫生活的元代前期还不具备这种条件。

再则,《西厢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与公认由王实甫所创作的《丽春堂》等剧相比,都有极大的差异。

因而可以推知现存的《西厢记》是在元曲创作阵地南移到杭州,受到南戏影响后,由元代后期曲家改编而成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无论是最早有关《西厢记》记载的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还是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都只摘引了《西厢记》前四本,而对第五本却没有任何提及,因此推断“王西厢”原本应是四本,金圣叹将第五本定为“续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西厢记》的作者是()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说的哪个朝代的什么故事,作者属于哪个朝代?

西厢记说的是唐朝时期的故事,作者是王实甫,属于元朝。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人物介绍:

1、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塑造的栩栩如生、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最早出自元稹的《莺莺传》。

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中指出:“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

崔莺莺,同一个人,却有两个身份,三种性情。因为她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现实人物和文学形象。

她在文学里活了五百年!于是,有现实里的身份和文学里的身份。现实里的崔莺莺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西厢邂逅恋人。

2、张生元曲《西厢记》里的人物,名为张珙,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张珙与崔莺莺在一个寺里偷情成亲,其故事被一剧元曲《西厢记》广为流传。

话说崔相国死后,他的夫人郑氏带着小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在回家的路途中,经过河中府普救寺,一路奔波劳累,便在寺上住了几日。

这时崔莺莺19岁,诗琴书画,样样精通,在她父亲去世之前,就把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大儿子郑恒。

作者介绍:

王实甫,字德信,元朝杂剧作家。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河北定兴人。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明陈所闻《北宫词纪》收《商调集贤宾·退隐》套曲,署为王实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可知其六十岁时已退隐不仕。

但曲中又有“红尘黄阁昔年羞”、“高抄起经纶大手”,则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与杂剧作家王实甫并非一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王实甫,又名德信,元代大都人,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录鬼薄》记录他所作的剧本十三种,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其它如《破窑记》、《丽春堂》等流传也很广。婚姻恋爱是受历代文人墨客关心的一个话题,由于宋代理学的兴起,提倡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的生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对无数青年男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元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给了男女青年更多自由恋爱的机会,包办婚姻的矛盾为此显得比较突出。王实甫正是基于对自由恋爱的同情,本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写下《西厢记》,以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其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西厢记》是开创中国戏曲史的传世之作。其作者是王实甫(生卒年代不详),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活动的年代大约与关汉卿相距不远。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年)前后,至少活了六十岁。早年做过官,后来隐退,经常出入于勾栏瓦舍之中。他创作的杂剧计有十四种,其中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仅存一折曲文有《饭茶船》、《芙蓉亭》;他也作散曲,但流传下来的极少。王实甫的杂剧多写反封建礼教的爱情题材,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善于提炼文句,长于细腻多致的描绘,所写曲文典雅清丽,有诗一般的意境。故能在杂剧中自成一家,与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重要流派。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