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诺氏液:卡诺氏液高中生物实验

06-03
卡诺氏液

卡诺氏液(卡诺氏液高中生物实验)2021-04-23 16:23·杨卫东安庆一中

2021高考生物考前记忆知识点(必修二)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关键点比较


2. 细胞分裂图像中变异类型的判断

假设亲代为AaXBY:

(1)若配子中出现同源染色体(如A、a或X、Y)在一起时,则一定是减Ⅰ分裂异常。

(2)若配子中出现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如AA/aa或XX/YY)在一起,则一定是减Ⅱ分裂异常。

(3)若出现AAa或Aaa或XXY或XYY的配子时,则一定是减Ⅰ和减Ⅱ分裂均异常。

(4)若配子中无A和a或无XB和Y时,则可能是减Ⅰ或减Ⅱ分裂异常。

3.从性遗传、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从性遗传时,基因随常染色体传递而传递,伴性遗传时,基因随性染色体(X或Y,Z或W)传递而传递。

4.在豌豆杂交实验之前,孟德尔曾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一无所获,其原因主要有:①山柳菊没有既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②当时没有人知道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③山柳菊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

5.请针对选材、研究方法、结果统计、实验程序等四方面分析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①科学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避免了天然杂交的可能。

②采用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③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④科学设计了实验程序。即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假说,并设计了新的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

6.X、Y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整合


(1)男性:男性个体细胞中,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只能传给女儿;Y染色体则来自父亲,只能传给儿子。

(2)女性:女性个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来自母亲,另一条X染色体来自父亲;向下一代传递时,任何一条X染色体既可传给女儿,又可传给儿子。

(3)在X、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相互不存在等位基因;在同源区段,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存在等位基因,此时女性基因型可有3种(XAXA、XAXa、XaXa)、男性可有4种(XAYA、XAYa、XaYA、XaYa)。

(4)XY染色体不同区段的遗传特点分析

7.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

(2)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范围不同


(3)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的3个注意点

①应显示男女“性别”(分别统计,有利于确认患者分布状况)。

②应显示“正常”和“患者”栏目。

③确认遗传方式时应显示“直系亲属”记录框(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或孙子女等)。

8.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是什么?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

①实验思路: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②加DNA酶处理组的作用是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结果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说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

9.探索“遗传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1)探究思路


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

②若探究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利用酶的专一性。

(2)4种方法

10.如图是人类某染色体DNA的片段,含有基因A、基因b和无遗传效应的片段M。请思考:



(1)基因A和b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决定mRNA上终止密码子的碱基对是否位于M处?若M中插入若干个脱氧核苷酸对是否可引发基因突变?为什么?

(3)A复制时b是否也复制?A转录时,b是否也转录?其转录的模板链一定相同吗?

提示 (1)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2)M为无遗传效应的非基因片段,故其无转录功能,当然不存在决定mRNA上终止密码的碱基对,M中即使插入若干脱氧核苷酸对也不会引发基因突变。

(3)DNA分子复制为全程复制,故A复制时b也复制,但基因表达却为“选择性表达”,故A转录时,b未必转录,即使都转录,其模板链也未必相同。

11.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


(1)图中显示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开始的,但多起点并非同时进行;

(2)图中显示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3)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复制速率;

(4)一个细胞周期中每个起点一般只起始1次。

12.图中a、b、c依次为何种物质或结构?图中显示a、b间存在何种的数量关系?其意义何在?


②图示翻译方向是A→B还是B→A,判断依据是什么?

③图中c所指的3条链其序列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 ①a mRNA b核糖体 c肽链 图示表明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在于: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②由c中三条链越往B侧越延长,可确认翻译方向是A→B。

③图中c所指的三条链其模板相同(均为a),故其氨基酸序列均相同。

13.不同生物中心法则表达式


14.基因突变对蛋白质或性状改变的影响

(1)突变对肽链(或蛋白质)的影响

①肽链不再合成(如基因突变致RNA聚合酶无法结合,从而无法转录)

②肽链延长(如突变致终止密码延后出现)

③肽链缩短(如突变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

(2)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4大原因

①突变部位: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

②密码子简并性:若基因突变发生后,引起了mRNA上的密码子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种密码子,若新产生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对应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不改变。

③隐性突变: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中其中一个A→a,此时性状也不改变。

④有些突变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位置,但该蛋白质的功能不变。

15.某植株的一条常染色体发生图示变异,含有该变异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变异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以该植株为父本可以进行测交实验。请思考:


(1)图示变异类型是什么?

(2)如果没有其他变异,则测交后代应表现什么性状?推测依据是?

(3)如果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另类性状,你如何解释?

提示 (1)染色体变异

(2)由题意知,染色体缺失花粉不育,则正常情况下,该植物作父本只产生含b的配子,因此,测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色。

(3)若测交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父本产生部分配子含有B,这表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产生了含B的配子,从而导致部分子代出现红色性状。

16.“三看法”判断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17.混淆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与“产生等位基因”,并认为体细胞产生的突变一定“不遗传给后代”

不同生物的基因组组成不同,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而且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进行有性生殖时体细胞产生的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但该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或“组织培养”遗传给后代。

18.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常考“说词”


19.确认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20.辨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21.据育种“路径”速判育种方法


(1)过程A→B→C:有单倍体出现,涉及“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

(2)过程E:产生“新基因”,涉及“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

(3)过程F:“染色体组加倍”,涉及“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处理”,属于多倍体育种。

(4)过程G:涉及“外源基因导入”,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5)过程A→D:涉及“杂交→自交→选优→连续自交→选纯(性状稳定遗传新的品种)”,属于杂交育种。

22.据“基因型变化”速判育种方法



23.依据育种目标,巧选育种方法


24.根据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

(1)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在选育显性纯合子时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2)实验植物若为营养繁殖类,如土豆、地瓜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3)实验材料若为原核生物,则不能运用杂交育种,细菌一般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2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本实验是否温度越低效果越显著?

不是。必须为“适当低温”,以防止温度过低对根尖细胞造成伤害。

(2)观察时是否所有细胞中染色体均已加倍?

不是。只有少部分细胞实现“染色体加倍”,大部分细胞仍为二倍体分裂状况。

(3)与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相比,本实验除用低温处理外,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与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相比本实验在“解离”前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并使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洗去卡诺氏液”,而且染色剂为“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4)实验中的试剂及用途

①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使其停留在一定的分裂时期以利于观察。

②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

③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⑤蒸馏水:漂洗根尖,去掉解离液。

26.混淆“三体”与“三倍体”

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其每种形态的染色体为“三三相同”;三体则是二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只是其中某形态的染色体“多出了一条”而成为3条,其余染色体均为两两相同。二者区别如下:

27. 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28.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9.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30.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