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里来打过春:二月里来葫芦丝独奏简谱

05-31
二月里来打过春

二月里来打过春(二月里来葫芦丝独奏简谱)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给作曲家们以灵感与启发,源泉和动力。作曲家李焕之先生60多年前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就大量吸收了陕北民歌的旋律。

陕北大秧歌历史悠久,最早源于祭祀土地爷的活动。高原上的人们正月十五闹社火,扭秧歌,领队的“伞头”扎着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一手举着一把剖开了伞面,装饰着彩条的旱伞,一手持“虎撑”(行医的串铃),摇头晃脑,边扭边唱《秧歌调》,气氛红火热烈,一人唱,众人和,嘹亮的歌声传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

“撑伞”寓意神灵庇护众生和祈求风调雨顺,“虎撑”既是消灾祛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表演的响器。《秧歌调》又叫《社火调》、《闹秧歌》,是陕北尽人皆知的曲调,既有固定的曲词,也可由演唱者即兴发挥,现场编词,出口成章,形式非常灵活,是陕北民歌中除信天游、小调、号子外的另一种形式。流传下来的传统唱词是:

二月里来打过春,

庄户家老少动庄农,

犁铧镐子肩上扛,

手里拉的是黑犍牛,

哎咳哎咳呦,

手里拉的是黑犍牛。

1935年长征队伍到达陕北,延安成为革命圣地。1943年文艺工作者组织群众兴起了新秧歌运动,还编演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和《夫妻识字》,那时候过新年,《秧歌调》唱出了军民团结,亲如一家的情感:

迎春的锣鼓敲得欢,

秧歌扭得一溜烟,

南村北寨都拜遍,

过一个团结胜利年!

哎咳哎咳呦,

过一个团结胜利年!

【点击聆听这个版本】


春晚版-from北京民俗.mp38:03来自北京民俗


如今春节在联欢会、联谊会、团拜会、年会上普遍都演唱了新版本:

正月里来正月正,

锣鼓唢呐鞭炮声,

五彩缤纷人欢腾,

扭起秧歌迎新春。

哎啦依呀嗨,

扭起秧歌迎新春!

黄土地上刮春风,

陕北的秧歌就闹了个红,

大街小巷人潮涌,

就像那巨龙在云里穿腾。

哎啦依呀嗨,

就像那巨龙在云里穿腾!

一个咚咚葱啊一个咚咚蒜,

一个咚咚婆姨那一个咚咚汉,

一个咚咚秧歌满街转,

一个咚咚娃娃硷上看。

哎啦依呀嗨,

一个咚咚秧歌满街转,

一个咚咚娃娃硷上看!

歌唱家叶矛、廖莎,原生态唱家石占明、高保利,都善唱《秧歌调》,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更有陕北人闹社火,伞头对唱《秧歌调》的热烈场面;中央台春晚不但年年用《春节序曲》作开场曲,而且多次编创新词,由歌星倾情演唱,烘托节日的气氛。

作曲家、指挥家李焕之(1919—2000)1938年8月来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他热爱传统的民间音乐,除《春节组曲》外,代表作品还有红歌《社会主义好》。1955年至1956年间,创作了管弦乐曲《春节组曲》,全曲分四个乐章,1.序曲 大秧歌;2.情歌;3.盘歌(对歌);4.终曲 灯会。

作品中吸收了大量陕北民间音乐素材,有唢呐曲,民间小曲,社火调等,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主旋律运用了社火《秧歌调》。尤以第一章最为精彩,在铿锵有力,欢快热烈的锣鼓衬托下,抒情优美,悠扬流畅的《秧歌调》娓娓动听,循环往复,令人难忘。这首序曲以喜庆明快的旋律,强烈的民族风格,生动地表现了陕北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祥和喜庆,热闹欢腾,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堪称民族管弦乐的经典之作,经常被拿出单独演奏,几十年来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序曲》不但被美国音乐家高水平的演绎,还走出国门,奏响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传递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