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建议怎么写最简单有用 家长对减负的看法意见

05-29
家长对减负的意见怎么填写

“双减”政策落地,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精神负担

。但作为孩子的父母,减负不代表减轻肩上的责任。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作为家长,我们永远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教育部发文提出,家长要有意识担当、角色担当和行动担当。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家长要更专注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专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与老师携手,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

如今没有了课外培训,我们更该利用孩子多出来的时间,做好父母的陪伴,策划合理的安排。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真正优秀的父母,不在于为孩子报了多少班,而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

“双减”教育新政出台后,社会上好评如潮。不少家庭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内心又隐隐地担忧,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后,质量会不会“水落船低”? 至于如何减负不减质,学校层面今后当然会有诸如提供延时服务、提高课堂效率、精准布置作业等举措推出。 我觉得,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的父母,最容不得孩子“闲”下来。他们可能会想办法自己给孩子“加餐”;如果没有父母们家庭教育行为的矫正,“双减”推出后很难实现让孩子高质量成长的预期效果。

“双减”后,家长们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一:提升与伙伴关系的亲密度

学习就是对话。高质量的对话,需要亲密度高的伙伴关系。孩子的学习伙伴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成人,包括父母、老师、长辈;二是身边的同学、玩伴。

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也许有家长说,现在孩子学习的东西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辅导了,如何陪伴、对话? 父母角色和孩子学习的对话,并不在于某道题如何解答,某个知识点如何掌握,而在于给孩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状态的示范。在孩子学习的过程,父母不是监督师,不是纠错师,而是引领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孩子眼中的榜样。做个成长型家长,让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拔节的榜样行动,影响孩子,改变孩子,成就孩子吧!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

1、

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重视陪伴,用心沟通

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更不用说引领孩子健康成长。陪伴孩子的投资是有价值的投资,亲子关系是要用时间来维持的。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要指望孩子有多优秀。

“双减”后,迫切需要那些喜欢流连于无效的交际场上的父母们回归家庭。一个人的成长,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引,就无法认清生命的方向,更谈不上切实思考和行动。

当孩子没有目标的时候,家长要做好方向引导,帮助孩子立志立大志,将个人的学习成长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内生动力。

在持之以恒的磨合中形成真正有价值又适合孩子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坚持监督,及时巩固。陪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和孩子沟通。

2、

别给孩子不好的示范。

如果父母回到家中总是手机不离手,追剧不停歇,甚至打牌成了瘾,这样的示范“毒化”作用十分明显。也许有家长认为,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长的任务就是休闲。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陪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更要

注重培养孩子自我发掘的能力,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培养孩子的兴趣,把兴趣发展成人生梦想

二: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习惯,全面发展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让孩子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长久之计。家长坚持陪伴孩子阅读,循序渐进,做好引导,让孩子保持阅读兴趣,选择适合的读物,才能让孩子在阅读中不断取得进步。孩子学习情况,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制定学习成长计划,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书读得多的孩子,眼中自然有光,生命的气息也会与众不同。同时,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世界经合组织有一项研究报告认为:阅读素养是所有学生当下教育及今后工作、生活中能够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技能。

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因此,要想孩子成人成才,父母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

三:多去体验日常生活有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最浅显的回答: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得好收入。细细想想,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活。因此新教育提倡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无法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教育能算是成功的吗?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不在学校,而是家庭。当下孩子成长中的不少问题,与家校责任边界模糊、混淆、颠倒有关。有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生活本位。

“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

鼓励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我修养,将周末的时间还给孩子,提升音乐、体育、美术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双减”之后,成绩将不再是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等待他们的是另一条全新跑道。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背后是孩子接受的教育,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更多来自家庭、社会。同时,无疑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应尽快转变思想,全力配合学校,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使其未来有方向。最后家长们可想透、悟透、做透以下这张表格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