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如脱兔的意思_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一个女子,指的什么意思?

05-20

动如脱兔

静如初子动如脱兔是什么意思

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jìng rú chǔ zǐ,dòng rú tuō tù,处子指未出嫁的女子,处女。比喻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扩展资料:

出处

用于兵法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即有动有静。

凡例

古人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就是不动的时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闺中,动起来像脱网的兔子那么快。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5章

语法

属于复句;作分句、定语;形容行动有章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是什么意思?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解释〗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出处〗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示例〗古人说‘~’,也是不动的时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闺中,动起来像脱网的兔子那么快。

处子:指未出嫁的女子,处女。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什么意思?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出自孙武《孙子·九地》。

“处子”指未出嫁的女孩子;“脱兔”指挣脱罗网的兔子。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比喻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在武侠小说中形容行走江湖的女孩,安静时如未出阁的少女温柔沉静,一出手就像兔子一样敏捷矫健,这样形容是合适的。

扩展资料:

孙武《孙子·九地》原文:“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意思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军队要像处女一样庄重、娴静,让敌人放松警惕,打开门户;而战争打响后,就像脱兔一样风驰电闪地行动,让敌人来不及抵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靓如处子,动如脱兔什么意思

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表示没有行动时,像未出嫁的姑娘,文静。动起来像挣脱的兔子,速度极快。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什么意思

谦虚谨慎的君子,给人的感觉就像玉一样,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谦谦君子出处: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白话译文: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自首其德,修养自身。

温润如玉出处:《国风·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白话译文:君子性情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受到君子的爱戴。

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出处:兵法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白话译文:要灵活机动,因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扩展资料

谦谦君子;拼音:qiān qiān jūn zǐ;注释: 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出处: ”例子:俺这等~,须不比泛泛庸徒。(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很谦虚的人;褒贬两用词,词性:中性词。

赏析:

飞扬跳脱的个性不属于谦谦君子,因为,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雍容自若的神采,豁达潇洒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激狂,生命的状态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

佛家有一个词,圆融,是跟这种成熟的圆润颇为相似的境界.是以佛家讲求戒嗔、戒痴、戒贪,无欲无求,尔后能不动声色、不滞于心.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修炼的.修炼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人生在世实质上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只不过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修成正果.

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一个女子,指的什么意思?

用来形容女子,指的是安静的时候像未嫁的女子,活泼的时候像逃脱的兔子。

就是说这个女子动静皆宜,时而文静,时而活蹦乱跳。

处子:指未出嫁的女子,处女。

比喻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也就是说不动的时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闺中,动起来像脱网的兔子那样快。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九地篇》:“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九地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具体论述了怎样利用九种不同地形正确指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深入地分析了部队在各种处境中的心理状态,指出一个英明的指挥员只要能够辩证地利用各种地形的特点和士卒心理,就能发掘部队无穷潜在的战斗力,稳操胜券在手。

孙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就是说,生命的活力是死亡给予的。死亡是可怕的,它是生命的敌人。因为只有它能战胜生命,吞没生命。但是,死亡又是生命的意义和刎颈之交,因为它有一种最积极的爱力,就是驱使你努力求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战争最深刻的动力,它能激发人的生命的能量,去求生求胜,从战争的绝境中突围出来。但这种大胆并不是主张拿生命去冒险。孙子指出,这是军队陷于这九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一搏,它的作用是积极的,它的目的是不放弃一切胜利的希望,顽强地坚持到最后一息,决不向死亡屈服。

人类的处境与之颇为相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常常是生存的普遍法则,真正的强者敢于把自己置于困境之中,而不是满足于享乐,这样才能发掘生命的潜能,创造成功的辉煌。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九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