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名状: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

06-05

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

电影不是历史,所以,只能就电影说电影。

苏州杀降,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操刀者是李鸿章,对苏州城中留守的八个太平天国的王进行了屠戮,这里面没那么多的故事,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对方开的价码李鸿章给不起,而苏州这个清朝养了200年的肥羊,也被太平天国的诸位王爷们分得差不多了。

而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都是“饿着”的,既然和平接盘成本太高,那翻脸后杀光抢光“公私两便”也就是李鸿章很正常的选择。

所以,这段历史虽然说展示了不少人性,拍出来未必不“好看”,但却过于复杂,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利益矛盾点都不够集中,在电影中展示,也偏离了《投名状》的主题,所以,干脆就另编一个故事。

在《投名状》电影中,兄弟情,百姓江山和个人野心交杂,这是普通观众能够看得懂,也乐意看的,所以,这段中的苏州杀降,目的是为了将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兄弟价值观裂痕撕得更开,有更剧烈的表现,还要展示老三的站队。

具体到杀,而不是放,剧中逻辑粗糙,但也做了铺垫:

1,缺粮,粮食是借的,分给降兵就打不了南京。

2,无用,降兵明确表示不参加进攻南京。

3,权力,借事件做一次“指鹿为马”,让部下站队。

庞青云也做了解释,这些人吃饱了都是兵,不是老百姓,放下武器只是一时,拿起武器就是隐患,当然,更符合天朝历史剧的编剧逻辑的是,这5000人是赵二虎救下来的,他们如果进入了山字营,山字营就真的“姓赵”了。

好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编剧,在进行行为取舍的时候,要求的就是简单、明了,往往没有所谓的深层次考虑,你想多了也没用。

因为这些简单明了就是专供咱们的主力观看群体的,尽管也受过英剧、美剧的熏陶,信息接收的逻辑范式,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时就形成的,绝大部分人,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世界观构架,既看不懂,更看不出好来。

就这么简单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