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个表是什么意思:买了个表是个什么梗

06-04

买了个表

这里的皇上,虽然是清朝的皇上,撑死了是明朝的皇上,因为之前皇上买不到表。

明代末期,西洋钟表就传入中国,并大受中国皇室贵族接待,许多天子成为狂热的钟表保藏喜好者。

但问题来了,在没有7点钟准时开始的《新闻联播》的时代,他们怎么知道本身买的表是不是准的呢?

接下来你将看到:

● 皇上,你买了几多表啊?

● 火车和航船,逼中国人守时

● 统一时间,还得靠接触

一向准时准点的值班编辑 / 老梁

皇上,您买了几多表啊?

“日出为昼,环球皆同那时”。在家产时代之前,准确的计时对大部门人来说完全没须要。在中国传统见识里,大伙儿起床,抹下惺忪昏黄的眼睛,看到升起的太阳,那即是认为活在同一时刻。

老黎民算时间一般靠太阳+鸡,准确一点的有日晷、水钟、漏刻等等。劳感人民还缔造了诸如一盏茶、一顿饭、一袋烟的计时单元。至于小说,像《三国演义》,更考究英雄的豪放气场,关羽斩华雄,计时就用了杯中酒的冷热换算。

●故宫里的日晷

下面就得说皇上买了个表这件大事了。

自明代末期,西洋传教士和商人把钟表带到中国,就引起了天子们的乐趣。清朝天子自顺治开始,就利用钟表计时,不离阁下。

凭据中国传统的时间概念,一天分成100刻,而西洋人认为,一天分96刻,每刻15分钟,这个很是不切合大清国情。亏得康熙天子敢于搞体制改良,呼吁二十名大臣去观象台考试,发明用西洋步伐算的时间更切合天象,于是从康熙九年,也就是1670年开始,清朝官方认可并奉行了一天96刻的制度,进一步推广了西洋钟表。

于是在康熙天子时,大臣们已经都随身带表,以免误了时间。那么多钟表,自然有快有慢。

乾隆年间的大臣富察·傅恒家里不只本身带表、家里带表,就连家丁也都随身带表。为的就是相互印证,以免误时。其时上流社会佩带钟表如此风行,以至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钟表入口市场。

● 富察·傅恒,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工头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然而表有误差这事是说禁绝的,有一天上朝,富察大人的表就慢了,觉得没到时间,晃晃荡悠上班,进门一看天子在内里等着了。听说富察大人“惶悚无地,磕头阶陛,惊惧不安者累日。”

对大臣来说,校准钟表的工具自然就是皇上,而皇上的尺度时间,是紫禁城交泰殿的

自鸣钟。

● 左边就是交泰殿里的大自鸣钟,现存的自鸣钟造于嘉庆三年。

但对皇室贵族而言,钟表更重要的成果不是计时,而是奢侈品。所以他们会要求钟表越奢华越好,装饰越多越好。

● 清雍正《十二佳丽图》之持表对菊图(局部),佳丽手持一块珐琅表。

乾隆天子是钟表的狂热喜好者,他每年要订购代价3万到6万两白银的钟表,并且“务要是洋做者方可”,必需原装入口,并且在上谕中要求采购的官员“不必惜费”,不要怕贵。

而对付大都老黎民而言,“时间”、“时差“的观念,和他们有啥干系呢?交通根基靠走、通讯根基靠吼,中国人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1886-1964)一段童年的回想就佐证了这点。他说,在家塾念书时,“时间是靠日晷来计较的。遇到阴天或下雨,那就只好乱猜了。猜错一两个小时是常事……猜错个把钟头也无所谓”。

● 蒋梦麟 火车和航船,逼中国人守时

时间对付中国的村子可能荒僻的城镇或者无所谓,可是对付其他地域却不尽然。

譬喻上海,它是近代中国的“魔都”,自打开埠后,外国人首先带来了统一的都市时间。

19世纪80年月,上海法租界政府便在外滩搞了一个木布局的气象信号台,除举办天气预报外,还在正午时分操作台顶落球报时。

彼时的报纸《点石斋画报》以“日之方中”为题,报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