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资料:民国四大才女

05-31

萧红的资料

萧红的资料(民国四大才女)

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

2021-03-31 14:29·国粹名媛

萧红原名张廼莹,生于民国时期黑龙江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在当时黑龙江省教育部任有官职。她幼年丧母,父亲漠然冷淡,继母常恶言恶语,祖母重男轻女,淮有祖父的疼爱,是她童年里少有的温良。后来,祖父去世,她便一个人,孤单长大。以至于,她在《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童年画面与记忆片段,总透着那么股无法言说的荒凉。

萧红24岁那年来到上海,作为一个文学新人,被鲁迅、胡风等左联作家隆重推上了30年代中国文坛,她的小说《生死场》材料新鲜,手法生疏,有血有肉,来自国难前线。巧合的是丁玲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也是在24岁;后来张爱玲大部分经典作品也是二十三四岁发表。萧红成为当时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之一,鲁迅说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

跟很多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一样,都喜欢谈食物。但是萧红所写的食物跟别人完全不一样,跟周作人写的茶点,跟林语堂讲的吃食,跟阿城写的老饕决然不同。

萧红看似遗世独立,却始终没有做自己,始终依附在别人那里。在萧红萧军分开的前夕,两人发生了争执,萧军执意要留下来打游击,萧红说太危险, 劝萧军和自己一起回西安,并且给萧军说,觉得自己剩下来的日子不多了,希望萧军可以陪陪她,她当时是多么的爱萧军才会这么说,当时萧军却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萧红内心的极度单纯,和人性是相背离的。这份爱太过于沉重,萧军想逃离,萧军也给丁玲讲述过,萧红是一个很好骗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萧红,容易动真感情。

在她的绝作《呼兰河传》中,将她童年记忆里的东北小城呼兰中的种种人和事,人性里的荒唐及愚昧,寂寞而书。萧红的一生,亦如她那本《呼兰河传》,坎坷,寂寞,荒凉。

《呼兰河传》在出版的时候,茅盾替她写序,就有点批判萧红的意思。说萧红为什么不提帝国主义者对我们农民的剥削,为什么不提资本主义或者旧社会对底层大众的剥削压迫。但是,当年鲁迅写阿Q写孔乙己的时候,也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些剥削压迫上。在这个意义上讲,萧红是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路线。只是到她写《呼兰河传》的时候,也就是萧红在香港流亡的时候,1939年到1940年,这个路线已经太不切合时代的需要了。当时中国的时代需要当然就是写抗日文学。中国的作家不论左右,全部都动员起来要抗战。而萧红这时候还在讲国民性批判。《呼兰河传》里面写了很多中国农民的那种愚昧、无知,那种可笑甚至自私。

《呼兰河传》的开头写严寒把大地冻裂了,接下来数了好几种不同的人,怎么样在这样的冻裂的大地上面行走,一个年老的人,一个车夫,一个卖豆腐的,一个卖馒头的,一个一个写下来,写到连他们的手都冻裂了。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

萧红与端木蕻良是在武汉结的婚,婚后不久,武汉被日军轰炸,端木蕻良作为战地记者,将大着肚子的萧红一个人留在武汉,只身去了重庆。

  “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这便是萧红被端木蕻良弃留武汉的心情。

与萧军不同,端木蕻良文质彬彬,温声细语,他还大胆赞赏过萧红的文学造诣超过了萧军。和他在一起,萧红感觉到自己被欣赏,被支持。萧红曾坦言,她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恋爱史,她对端木也没有什么高要求,只想跟他没有不忠,没有争吵,没有打闹,像对寻常百姓夫妻一样,互相扶持到白头。

 时局动荡,萧红跟端木蕻良转辗去了香港,香港又沦陷了,端木蕻良再次抛下萧红在香港,独自逃亡。

一个在贫寒、饥饿、战乱与逃亡中生过孩子的女人,身体怎么可能还好着?彼时仍在香港的萧红,早已经日咳嗽,疾病缠身。就在香港那间破陋逼仄的屋子里,她像个极度怀念小时候在妈妈怀抱里的孩子一样,寂寞的回忆着年幼时的点点滴滴,在不多的时日里写完了她人生最后一部作品,《呼兰河传》。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是萧红死前在一张纸片里写下的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