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五个原则

05-30

中国制造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第七单元“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上表示,中国未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当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创新、再创新,在中国高端技术与装备领域,希望加强跟国际领先企业的合作、开放和当地化的生产,紧密合作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在中国的外资高端企业会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中国制造2025”的五个原则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对此,苏波在发言时详细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的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产业结构调整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链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基础,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形成一个让创新创业能够源泉永流、活力迸发的社会环境。

二是坚持质量为先,加强质量技术公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和先进的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四是坚持融合发展,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变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变革的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产业发展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




2创新、再创新推动“中国制造2025”

目前,发达国家加紧重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英国制造2050,新工业法国,印度制造战略等。

苏波指出,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格局正在加快调整。对我国来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变得更加紧迫。

苏波表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攻坚克难力求实现突破的新阶段。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另一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

“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原材料结构调整取得积极的进展,装备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消费品工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加快普及应用;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二五”规划前四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1%和28%,基本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




与此同时,中国产业结构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不够高,基础能力不强,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生产要素传统比较优势日趋弱化,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苏波认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关键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核心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他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而深度融合当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要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包括生产体系的智能化。

苏波表示,中国未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当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创新、再创新,在中国高端技术与装备领域,希望加强跟国际领先企业的合作、开放和当地化的生产,紧密合作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在中国的外资高端企业会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工业4.0微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