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2:迷人的 √2

05-29
根号2

根号2(迷人的 √2)

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种神圣事物的亵渎。

——马克思

(一)√2的诞生,沾满鲜血,令人扼腕叹息

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ism)认为"万物皆数",世间万物(包括宇宙星辰)的性质都是由自然数之间的比值决定的。


所以这个学派的一个基本信条是:自然数和分数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但是,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的一个成员希巴斯(Hippasus)却动摇了这个信条,希巴斯他勤奋好学,善于观察分析和思考。一天,他研究了这样的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 他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计算是根号2 ,并发现根号2 即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他既高兴又感到迷惑,根据老师的观点,根号2 是不应该存在的,但对角线有客观地存在,他无法解释,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了老师,并请求给予解释。

"什么?"毕达哥拉斯大吃一惊,"竟然有不是整数又不是整数之比的东西?""是的!"希巴斯说,"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希巴斯证明√2不是两个整数的比的过程采用的是反证法。

希巴斯的论证极富逻辑性,无懈可击。毕达哥拉斯看过希巴斯的证明后,闷声不响,双手颤抖,额面上冒出汉珠。希巴斯连忙问:"怎么了老师,我做错了吗?"

"你没有错!你……你给我出去!"毕达哥拉斯神态异常,挥手让希巴斯出去。希巴斯不解地看着老师,迈步出门。刚要关上门,毕达哥拉斯又突然喊到:"回来!" 希巴斯又走回来。毕达哥拉斯口气十分严肃地说:"你给我证!这事不许外传,除了你除了我,不许让第三个人知道!"

"为什么?""不为什么!这是我的规矩,懂吗?"希巴斯狐疑地点点头,告辞走了。

出现一个小小的√2,毕达哥拉斯为什么令他惊恐不安呢?我们知道,是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分数的数,尽管当时毕达哥拉斯大名鼎鼎,但对无理数也一无所知。他早就宣布世界上只有整数或整数之比,却偏偏出现一个像这样的既不是整数又不是整数之比的数,他怎么能不感到为难呢?为了维护自己尊敬的信仰,也为了保住自己的脸面,数学巨人毕达哥拉斯对这类新的数采取"不承认主义",他威逼希巴斯保密,不要把事情说出去。还在他的弟子中宣布:"谁泄密的话埋谁!" 毕达哥拉斯惟恐事情张扬,会动摇他们整个毕氏学派的基础。


但希巴斯是一个很有思想,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他没有被权威吓倒,也没有放弃对的探求,一有机会仍然要宣传√2客观存在。希巴斯的观点和毕达哥拉斯大权威的观点针锋相对。对此,毕达哥拉斯恨之入骨,以为希巴斯反叛,也是拆他的台,便指使人把希巴斯当叛徒者处死。希巴斯闻讯,连忙跳上一只刚启航的海船逃离。毕老先生又叫人驾船追捕,追到大海上,把希巴斯逮住。希巴斯据理争辩,被毕氏的其它门徒拳打脚踢,打得遍体鳞伤,最后被扔进了大海。

毕达哥拉斯为了掩盖小小的带来的矛盾,惨忍杀害了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公元500年毕学派经历的这场数学思想的矛盾冲突。数学史上称之为第一次数学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是数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以√2的发现为导火线,最终以无理数的定义出现为结束标志。

另外说明了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内容、理论、学科的发现不仅要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要

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先辈门说√2是一个充满着血腥味的数。希巴斯为√2 的诞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 在希巴斯首次发现了√2 以后,人们又陆陆续续发现了类似√2 的数,这些数就是我么们今天所学习的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进一步扩充了数的范围,使数学学科发展迎来了巨大的进步!

这样的结果既令人遗憾,也使人鼓舞。正是这些伟大先驱们的前赴后继,才成就了西方的学术自由和探求真理的传统,最终孕育出来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人类文明,使全体人类和整个世界为之受益!

(二)√2独特应用凸显独特魅力

古希腊人不会知道,2100多年后,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数学家朱载堉自制了双排八十一档的大算盘,把2的十二次开方算到了25位有效数字,强大的计算能力能给予无理数在数学家庭的位置。以此为基础,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将音乐与数字的联系计算出更为精微的刻度,形成现代乐器制作的基础。

为什么朱载堉会对2的开方那么痴迷?√2,在华夏文化中是重要的审美根基。这或许源于春秋末年,较毕达哥拉斯晚一些时候的墨子。彼时的墨子掌握着整个世界统一化的关键基础----每次打开双手就能看到----不是尺规,是十进制。

相比较,古希腊的数字符号,不但不是十进制,甚至不是位值制,无法作为数量符号来运算。墨子正是华夏首个对数字的位值制进行总结阐述的科学家,还有,在墨子的时代,已经出现了九九乘法表。作为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和能工巧匠,不一定是墨子本人,但√2的审美基础极有可能是他的流派所发现。这个审美基础是每个华夏子民都知晓的概念: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匠人不操心,中国古代匠人用一个简单整数比来对付它:匠人有一句口诀叫方五斜七。什么意思呢?正方形边长如果是5,对角线约等于7。我们知道√2约等于1.414对不对,7除以5等于1.4——很接近了嘛。《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嫌这个太粗糙了,怎么能这样呢?他给了一个141:100,这下好多了,1.41,更接近了。这是中国匠人的智慧。

在王南的著作《规范方圆 天地之和》中揭示了这个秘密,也找到了很多古建筑实例,证明了1:√2的实际应用。王南根据《营造法式》里的图文进行研究,而《营造法式》引用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周髀两个字,意思就是天象盖子、地象棋盘。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形状在中国古建筑当中的运用。我们还举前面说的这两个建筑:佛光寺大殿和应县木塔,来看√2比例是怎么在设计当中运用。

我们先看佛光寺大殿,唐朝建筑。如果以佛光寺大殿的总高为边长做一个正方形,再以它的对角线做一个弧线,刚好是它总宽的一半。大家看出来了吗?我们还可以对称地做这半边。再做一个正方形,以对角线做一个弧线,就把这半边也铺满了。句话说,如果总高是1,总宽是两个√2,它的正立面是两√2矩形。


我们再来看佛光寺大殿的平面。它的平面是一个回字型,在这个回字型当中,最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个核心空间,这里是供佛像的空间。这个形状跟刚才一样,又是两个√2矩形组成。换句话说这个空间的形状和正立面是一个相似形。


还没完,我们来到佛光寺的核心,它的剖面图,这时候我们已经能看到大殿里供奉的所有佛像了。如果我们以中间这个最最重要的佛像的高度为边长做一个正方形,然后用圆方方圆图做它的外接圆。这时候外接圆的直径等于什么呢?等于它中央这个开间的宽度。

换句话说,如果佛像高是1,中央这个开间的宽度√2。建筑是为这个佛像量身定做的,而且它们之间符合√2比例。我们看一下计算机精确做图的结果,这大概就是佛光寺大殿当时设计的理念。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设计理念分析图

如果以这个黄色的正方形也就是佛像的高为1,那么中央开间的宽度√2。这个建筑的高度是4,然后它的宽是4√2。就像帕提农神庙一样,佛光寺身上从整体到局部甚至到它的塑像,都在反复地使用方圆之间的比例。很可惜帕提农神庙里的神像已经不在了,不知道西方人有没有做到这一步的控制。

来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的总高和它一层的宽度是个什么关系呢?宽度是1的话,总高是2√2。总高和一层最重要的这个佛像的高度的关系是什么呢?佛像高是1,总高是6。他们一直是把建筑和佛像进行了这种拴系。我把这种为佛像量身定做建筑的方法称作度像构屋。

大家还记得前面讲过雅典帕提农神庙的柱子是神庙的大长腿,总高和柱高是黄金分割,那应县木塔怎么做这件事情呢?应县木塔是令总高和最顶层的立柱以下的高度成√2比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中西方也算是异曲同工吧。

更有意思的事情在这儿。如果我们同时看应县木塔和佛光寺就会吓一跳,原来应县木塔的高宽比和佛光寺正好是旋转了90度。应县木塔的宽是1,高是2√2,佛光寺是高是1,宽是2√2。如果转个90度,塔就变成殿了,殿就变成塔了。


无限重复的等比例效应应用于寺庙大殿、佛像的宽高比,就像佛法,须弥山藏于芥子。这样一个无理数,引发了第一次数字危机,深藏于华夏的古建筑,如今在日常办公环境随处可见。虽然我们的认知体系没有能完全发掘其奥秘,但逻辑上对数字和比例的奇妙,已经完全能形成共识。更先进而统一的数字表达体系和运算法则,无疑能帮助我们今天轻易超越毕达哥拉斯,不会对无理数视而不见。

应县木塔

其实《营造法式》这本书里有答案。在配合“圆方方圆图”这个插图的文字当中,《营造法式》引了更古老的一本书《周髀算经》的一段话。《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这段话很重要:“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下面我们要看一看中国的天圆地方的这个传统究竟有多久远。据天文考古学者冯时先生指出,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里,神奇地发现了一组圜丘和方丘。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天坛和地坛。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圜丘和方丘

这个圜丘就很像我现在站的这个位置。但是它是由三层圆环组成的,这三层圆环的直径之比居然神奇的是1:√2:2。就像刚才的独乐寺观音阁一样,就像圆方方圆图一样,所以这件事情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可谓是源远流长。

(三)A4纸的魔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 A4 纸打交道,这种纸的标准尺寸是:210毫米 × 297毫米,算一下它的长宽比:297:210=99:70≈ 1.414,

如果取两张 A4 纸,沿着纸的长边把它们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张大纸,尺寸是:420毫米 × 297毫米,再算一下它的长宽比:420:297≈ 1.414,大纸与小纸的长宽比基本不变,而且都与 √2 相当接近!这是否是巧合?


事实上,如果一张纸具有理想的长宽比 √2:1,那么它会把自己的长宽比 "遗传" 给 "下一代",具体来说就是:最初大长方形纸的长宽比是:√2:1,把这样的大纸沿长边对折后,得到的小长方形纸的长宽比为:1:(√2 / 2),仍然为 √2 :1,这样的操作还可以重复多次,A 系列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

在 A 系列纸中,原始纸成为 A0,它的尺寸规格是:1189毫米 × 841毫米,简单计算可得它的面积接近 1 平方米,同时长宽比非常接近 √2:1,把 A0 纸沿长边对折裁开,于是得到 A1 纸,其尺寸规格是:841毫米 × 594毫米,对 A1 纸进行同样操作,可以得到 A2 纸,其尺寸规格是:594毫米 × 420毫米,以此类推,即可得到 A 系列型号的纸A1 意味着在原始纸 A0 的基础上对折了 1 次,A2 意味着在原始纸 A0 的基础上对折了 2 次……,那么,选择长宽比为 √2:1 的纸在实际中有什么好处呢?

简单来说,用具有这种性质的纸张作备料,没有剩余的碎纸边,可避免浪费,从而降低再生产的成本并提高工效。简单说将A4纸的宽进行对折,它的宽和高的比例始终都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无论你如何将它的宽怎样对折,它的比例都是不变的。也许,人生也是一样,随着时间的不断折叠。无论我们跑多远,无论你在哪里,到头来,你始终发现,一切仿佛就在原点。